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满分作文10篇最近
家乡的风俗作文可以写什么呢?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下面是小阅给大家带来的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满分作文,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满分作文(精选篇1)
“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炒东西;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日,包饺子;年初一,过大年”。这妈妈家乡过年时老人都会这样告诉小孩的过年风俗。
妈妈的老家在湖北省襄樊市,我也算半个湖北人,按照湖北老家的老规距,在腊月初八时,春节就差不多开始啦!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吃腊八饭,俗话说得好:“吃完腊八饭就把年货办。”在吃完了那极具特色的腊八饭后,大人们开始忙碌了,他们必须预备过年所有的东西,所以小孩子在那时最自由。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家家晚上都要炕灶饼,灶饼分为两种:甜的和咸的。甜的馅是用白沙糖或黑芝麻或花生做的,而咸的则是用肉未加其它料包制而成。哇,一说到这个,整个人都不好了,口水都快滴下来了。想想那个味,好像就在鼻间萦绕。每到这一天,最忙的就是外婆,她一大早就开始和面,发面,等到面整理个发好已是下午。她又把准备好的馅包进面里,做成饼状,一个一个的先放在锅里把两面炕成金黄色,然后再放进蒸锅蒸二十分钟,这样灶饼才算做好。按照风俗,第一个灶饼,我们自己是不能吃的,要丢到灶里,敬灶王爷。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在农历二十四日,家家户户都要清除室内积尘,俗称“打堂廊灰”,二十五日与二十六日都是在为过年的年菜做准备。
“二十七,炒东西;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在农历二十七日时,每家每户都要炒花生、玉米一类的东西,到那时,小孩子就可以偷偷拿几个来吃。农历二十八与二十九日,每家每户都要蒸馒头、包子,留到过年吃。
“年三十,包饺子。”包饺子要包“元宝”,这样表示来年财源广进。以前,在年三十还有两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一个是烧炭火,三十晚上,火盆里的火是不能息的,要一直烧着。另一个是打好水,水缸里的水必须是清水,而且一定要一满缸才行。
这些都是老一辈的风俗,理应流传下来,但却因一些原因没有流传下来,一些传统逐渐成为了历史。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应该把这些传统传承下去,让过年更有年味,让传统节日保留传统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满分作文(精选篇2)
家乡的风俗,总是散发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我的家乡上高,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算不上大,但在我心中的分量却很足,它的一些风俗你知道吗?
在上高,人们建房子都极为讲究,从选择地址、破土开工、上梁,直到乔迁,都遵循着一套极为严谨的传统风俗。
首先是选择屋址。在定地基时,通常要请一位风水大师来看风水,大门一定不能对着山沟深壑、开阔大道以及直冲江河,屋址一定取顺势,并要前低后高,立一块带有“福”字的壁照,可以“辟邪去煞”。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左可比右高,右不比左高,显然,这是古代崇龙尚左的风俗。
其次是破土开工。人们在开工前,先打好房基,然后在木桩上端裹上红纸或红布,由主家家长挖第一锹土,俗称“破土”,再在四角撒上太平铜钱,俗称“镇邪”。开工多选双日,尤是“逢六”“逢八”,最忌“十四”。有些人还会贴对联,以示喜庆。
再次是上梁。上梁一定要选黄道吉日,乘太阳高高升起,吹唢呐。并按老幼次序拜梁,让工匠们把梁升起,摆正后,在梁的两端压上麻糍。那场景,热闹非凡,大家伙聚在一起,欢欢庆庆,一醉方休。这种酒,就称之为上梁酒。据传统风俗,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未变,唱彩调,放鞭炮,说吉祥话,抛酒麻糍,糖果……
最后是乔迁。人们在乔迁时,对小孩一定要和睦,在搬家的过程中,不可多与他人打招呼,切忌午睡,而且一定不能打破东西。在搬家当天,因在新宅煮一些开水及将电风扇在家中四方吹拨,以求“风生水起”,晚餐可煮一些汤圆,甜品,全家共食,表示团团圆圆之意。
看到乔迁之喜的场景,再思这一连串的过程种种,应该是上高的祖辈们的`经验积累,更是前辈对生活更好更美的追求。
至今,有些风俗已被改革掉了,但还是流传下来了一些风俗。那是家乡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满分作文(精选篇3)
如果提到饺子,你会想到什么呢?元宝?春节……
可以说饺子的外形基本一致,而馅儿的种类那叫个各式各样,非常丰富。比如:牛肉,羊肉,猪肉,鱼肉之类的,而素馅儿的种类更加丰富,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今年的大年三十儿我和爸爸在家里一起包饺子。在包饺子之前,我们准备了面团,面粉,还有准备要包的馅儿。由于我最喜欢吃牛肉大葱馅儿的,所以我们准备的就是牛肉大葱。
爸爸和了一会面之后,便将面团轻轻的放入一个小盆里,并将保鲜膜撕开,然后封上,听爸爸说这叫作醒面。把盆儿放一边,便叫我剁馅儿,我是剁完牛肉剁大葱。当我全部都做好之后,面正好也醒了。
爸爸将面团放在案板上,将它们切成长条,又将长条切成一对小块。我们两个分工合作,我负责按小块,爸爸负责擀面。
“哎呀,粘手了!”
“笨蛋,不会用面粉啊?”
“哦。”
没一会儿桌子上就摆满了饺子皮,该做最重要的一步了。
“看着!应该左手端着饺子皮,右手拿筷子去加馅儿,然后放饺子皮里,记住别放多了,要不然一会就露馅儿了。”
我机械性的包着饺子。
“开锅啦!”
深夜,两个蘸醋的小碗放在桌边,而盘子中的几个饺子就是爸爸也奈何它不来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满分作文(精选篇4)
每逢除夕的下午,我便沉浸在一片其乐融融中;每逢除夕的晚上,我便沉溺于饺子的飘香中;每逢除夕的深夜,我便沐浴在人间烟火中……家乡的除夕,没有城市的繁华喧嚣,却处处饱含着朴素的静好祥和。
除夕的下午,可谓是这个洛阳小县城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街巷上,老旧得有些落魄的白墙黑瓦被红红的对联所装饰;超市里、肉铺那儿,总是排着长队;细细一听每家院子里,总是传来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嗓子。外婆把几斤重的饺子肉馅放进铁缸子里,一股脑儿放上许多豆瓣酱,撒上几把佐料,不仅要放葱,还要放蒜,嫌味儿还不够重,再把堆成小山似的姜混进去。这可不只是洛阳人的口味重,其实也是他们与众不同的豪迈,就和流经洛阳的黄河一样,他们并不清澈见底,混杂着泥土黄沙,但也是这红尘中的烟火纷乱、鱼龙混杂让他们有了独一无二的豪爽、包容与开放。
馅料已做好,厨房里的浓郁的香味再也困不住,整个院子都是香味。把一大袋面粉倒进另一个大铁缸,放入适量温水,直接下手,把面柔和成型,一大盆软软的、糯糯的面就展现在眼前,随之而来的是一股醇厚的面香。面团白得像瓷,两种香味在空气中相拥相撞,最朴素的食材,在乡里人手中跟变戏法一样,用手一揉,就成功诠释了什么是色香味俱全。
要说什么最有技术含量,那就是包饺子了。因为要做够一家人吃的,所以外婆通常都要找好几个帮手哩!一个小厨房,黑压压的挤了五六个人,跟上街赶集似的,每个人边包饺子,边聊天,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外婆把一大缸子的馅料分了家,放到三个大碗里,做成了萝卜馅的、韭菜馅的、虾仁馅的;外公在用擀面杖擀饺子皮,每一块面皮都是又大又薄;妈妈、大姨二姨都在包饺子,挑起馅放在饺子皮中间,还不忘捞一勺辣子油,手指一动,馅与饺子皮相融合,面皮变得有了颜色,就像一位隐士,落入凡尘,就体会到了人间疾苦,也尝到了甘甜。也是同理,再不近人情的异乡客,来到这个小城镇,也会沉浸在那红红火火的辣椒油的香味中,被它如火般的热情俘虏了真心,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这烟火人间。经历了寒风的人,总喜欢这样的光明炽热。
冒着白烟的一盘盘饺子端上了桌,轻轻一吹,一咬,一咽,那种美味,迎合着白烟袅袅,恐怕是分不清梦境与现实,但味蕾感受到的满足却是肯定的答案——这是真实,要相信饺子的美味,人间的美好。
除夕的最后一刻,也是压轴之时。提前来到房顶上,看到的是黑夜作幕布,万家灯火为点缀的喧嚣人间。最后的一秒,烟花在空中接二连三地绽放,五彩斑斓。即使一片漆黑,也仍会有每家的灯火充数,和烟火照亮这个小城镇,把黑夜充作白天。
生活依旧如此循环,除夕的白天依然忙碌,夜晚仍旧明亮。月亮与落霞亲吻,来到人间漫步,得以见证这个小城镇豪放、炽热、温暖的除夕。我便如此沦陷于家乡的除夕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满分作文(精选篇5)
天空微明,便听得一声声鞭炮炸裂声,似无理取闹的小孩儿在哭嚎,这时起,春节便拉开了序幕,不比别处热闹,显得分外严肃、郑重。
在万物昏睡之时,这个村苏醒了,大妈大伯赶紧去集市买鞭炮,香,花捧等祭祖物品。爷爷换上干净的衣物,拿着木鼓与鼓棒,二妈穿梭于厨房之中,准备迎接中午的客人,习惯赖床的弟弟妹妹也打扮的漂漂亮亮,叽叽喳喳聊着天,三间平房,顿时充满了人气儿和柔光,忙碌而充实。
这祭祖在老家是一等一的.大事,伴着鸡鸣,越过草垛。我们才来到太爷爷的坟前。坟前散落着鞭炮的痕迹,放着几束花捧,在这片枯草地上显得格外显眼。亲戚们围坐一团,看坟前一箱一箱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着。巨大的声响直穿耳膜,令耳朵嗡嗡发痛。鞭炮声停,就是正式祭祖的时候。爷爷敲着木鼓,亲戚们依次跪地磕头。包括我在内的孩子通常不喜欢这样的习俗。我们仅知道跪拜的人姓“徐”被硬拉着拜完后,便逃也似的跑开,在田野上撒欢儿的跑。而最重视的是老一辈的爷爷奶奶,每一次跪拜眼中都洋溢着认真与崇敬。他们对祖先的保佑深信不疑。
祭祖之后就是见一见住在附近的亲人,我最害怕这样的时刻。亲戚总是热情款待,边吃边聊,而我却也接不上话,又不好干坐着,浑浑噩噩的不知回答了什么,在这个时刻最想听到的就是“不早了,我们要回去吃饭了。”
真到了饭点,那才是有热闹的感觉,爷爷家门口有个大院子,一到过年便摆满几十张大圆桌,桌桌坐满了人,这样隆重的吃饭方式通常是老人贺寿,闺女出嫁时才办的,我们这个大家族在春节时刻也能整整齐齐地欢聚一堂。
这时候的菜都是用大锅炒的,比我的脸还要大上好几圈儿。这菜同福气一般,大家分“福”吃。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在厨房打下手。二妈要炒菜,我就和奶奶守在炉边一起烤火取暖,一边听老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现在想想那应该是寒冬中最暖的时刻。这个村,富了之后再回来时,这间小小的厨房便被设施齐全的集成灶代替了,那之后,老奶奶就不进厨房,只坐在门前发呆了。
每一张桌上都有大大小小十几道菜,平日里怎么也吃不完的菜,不下一会儿就被吃了个精光。除了小孩子,大人们都喝上了酒,爷爷也会给自己倒上一杯。男人聊事业,女人聊家常。孩子们则用啤酒杯装满饮料,学着大人的样子喝酒聊天。
下午时,一天中最清闲的时刻,看电视或玩游戏或是满堂的疯跑。没人会在今天的玩闹中挨骂。
随着太阳的落下,村中安静下来,没睡的人们仍然叽喳的聊着天,寒风在夜晚肆虐,人们再次醒来时又是一片寂静,春节,带来了团圆,留下了一家人的幸福。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满分作文(精选篇6)
我的家乡在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那儿没有千古遗迹,但有鸟语和花香;没有奇特景观,但有和煦的阳光;没有神秘活动,但有美好的习俗。我们那儿的“拔拔灯灯会”就是一个令人神往,陶醉的风俗······
大概在宋元时期,英都镇便是富庶之乡,里面有一条河,名叫英溪,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溪道“九曲十八弯”,水急滩险,运送货物只能使用驳船——就是那种不能自己游,需要人们来划或拉的船。到逆着水行驶的时候,便需要船夫来拉纤,俗称“拔船”。后来,这种劳动被人们融入到了民俗活动当中,百姓以拔灯代替拉纤,祈盼平安,年丰兴旺,一直延续到今天。
过完年没几天,便到了正月初九,母亲开车,带我和堂哥来到镇上。天还没暗,但是街上已是车水马龙。为了节约空间,多数人把车开到了别处,这才不会占位子。路两旁,他们已经开始,摆卖灯笼了:有红的,,有黄的,有圆的,有方的,有三楞的,有有流苏的,有有提绳的,有有挂钩的,多种多样,形状也不同,真是惹人喜爱,我为此挑选了好久,终于挑了一个红的,圆的,既有流苏又有提绳的,拿在手上,一边逛灯会,一边等着黑夜来临。
好容易等来了这黑色的帷幕,尽管还没到时间,那些小贩便把摊子收进去,街上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所有人的手里都拿着灯笼,各种样式的都有,之前那些小贩卖的样式,现在几乎全都有了。“开始了!”我等了一个小时左右,终于迎来了灯会的开始。我把手伸进我的灯笼里,打开开关,那黄色的光芒透过红色的纱布,散发出红色的光芒,大家都亮着,一切都有如过年时分,街上满是红色,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步一步的走着,在一幢大房子前停了下来——那儿已经开始拔灯了,那些人,穿着红色的衣服,提着灯走,人们纷纷让出路来,让他们过去。我挤到前面去,看着那些叔叔在走,他们显得那么有精神,但脸却不很严肃——本来嘛,在这个盛大的活动上,都是开开心心的,没有人会愁眉苦脸的。我退出了人潮,一摇一摆的提着我的灯笼,灯跟着一摇一晃,我的影子也一摇一晃的来凑热闹,这下可好玩了,我和堂哥,弟弟便边随着人潮走,边享受着拔拔灯灯会的乐趣玩得不亦乐乎······
天已破晓,人们陆续回去,含着睡意的我们,尽管还想再玩会儿,但也必须得回去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满分作文(精选篇7)
我们这里刚进入腊月,孩子们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过春节做准备了。家家户户的阳台、门前都有一串串诱人的香肠,还有一条条腌鱼、一块块腊肉。放学回家的孩子总会被馋得直流口水,眼里满是对春节的向往。
从过小年的前几天,就有了很浓的节日气氛。街上是一种红火的美丽,许多超市、商店的屋檐下都挂上了大红灯笼,金色的流苏在寒风中舞动,让人心头一暖,眼前一亮。音响里传出喜庆的歌,《步步高》、《恭喜发财》……音乐声震耳欲聋。超市里人山人海,虽挤得满头大汗,却还是不亦乐乎。女人们一个劲儿地往小推车里装,车里装不下了,堆起了一座小山,男人们闪亮登场,各自的丈夫发挥巨大作用,脖子上、手上全是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老太太也一改往日的节约,把糖果饼干可劲儿拿,嘴里还念叨着自个儿孙子爱吃的、玩的。每个人都空着手进去,却是满载而归。
除夕,那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无论多远、无论多忙,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家人欢声笑语。香喷喷的糯米饭在唇齿间游走,人人都吃出了爱的味道。那一夜灯火不间断,灯会亮一整夜。屋外,深夜约十一点半一到,就开始鞭炮齐鸣,响彻云霄,绚烂的烟火会将天空装点得格外灿烂,带着人们对新年的希望与企盼绽放,一直会持续到凌晨约一点。
大年三十,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团坐在一起看春晚。和父母搂在一起,为一场杂技表演惊呼,为一个精彩小品而欢笑,为一首歌曲陶醉,春晚让人心里感到不一样的温馨。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天边无数的孔明灯将夜空点亮,那里面装载着人们的不开心与不快乐一并远去,留给人们幸福安康。元宵节,顾名思义,必吃元宵,香甜的元宵又糯又软,是孩子们的最爱。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一个人人都喜爱和向往的节日。难道不是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满分作文(精选篇8)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春节从未断过。
春节是全年中一个最重要的节日,所以习俗也很多。汉族人过春节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到处都贴着春联,到处充满着喜悦的气氛,辞旧迎新。人们贴“福”字时总会倒着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把“福”字倒过来,才显得有一番“福气已到”的意思。贴春联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有丝毫差错。另外,左右对联的字数必须相等,左边联的末字必须发“平”音,右边联必须发“仄”音。
到了小年,便出现了另一番“天地”。大街上人山人海,全部都是来购置年货的人们,小孩子们牵着大人的手去选择烟花。到了晚上,大街上张灯结彩,虽然已到晚上,但是没有一个人休息。
有一首诗说道:家家愿尘去,户户盼福盈。第二天,所有女人都在家大扫除。在吃饭之前,男人们带着孩子去拜访朋友与亲戚,女人们则在家中招待亲朋好友,在大扫除的同时,人们会扔掉家中不能穿的旧衣服,旧鞋子,并购买春联,鞭炮,灯笼,烟花。但是有一样是人们无需准备的,那就是海鲜,因为我的老家就是吕四,它面临东海,那里海鲜可是特产哦。听说“吕四”这个地名可是有典故的呢,那可是八仙过海里吕洞宾的故乡哦,呵呵。这只是传说而已啦!所以每年假期我都要跟爸爸,妈妈去乡下,赶上潮汛的时候还能吃上好多特新鲜的海鲜呢,特别是夏天还能光着脚丫踩着沙子在海滩边玩耍,抓抓石头缝里的小螃蟹,踩踩脚下沙泥里的黄泥螺,能跟大海这样的亲近这种感觉真的好好,我爱家乡的大海!
老家的春节有着很浓的中国传统。除夕的晚上人人都在家守岁,一家人围坐着一边磕瓜子,一边看着春晚的精彩节目享受着天伦之乐。随着时间滴答滴答的过去,只听到噼里啪啦一阵阵的鞭炮声,原来是12点了,只见漆黑的夜晚舜时变得明亮了起来,天空划过一道道美丽的光,五颜六色的花朵在星空开放,此时真是美极了!第二天清晨打开门空气中依然飘着浓郁的火药味,农村的过年可传统了,就这样每天放着喜庆的鞭炮一直到年初五迎完财神呢,家家都是如此的。整个过年都是串门跑亲戚,大人们聊家常,我们小孩们这时候可是最开心的哦,因为可以收好多的红包呢,哈哈。我的储蓄罐又有营养了!
时间过的真快,初五一过我也该离开外公外婆家要回上海读书了,真希望下一个假期可以快点到来啊!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满分作文(精选篇9)
广宁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方,有蜿蜒曲折的小河,有宛如屏障的竹林,有连绵不断的群山,在灵山秀水孕育下的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
鞭炮“噼呖啪啦”地响个不停,男女老少都换上了新装,到处充满喜气洋洋的气氛。你没猜错,此时正值过年。舞狮是这个时候必不可少的节目。随着气势宏伟的鼓声响起,威风凛凛的醒狮舞动着它那灵巧的四肢,出奇大的头镶嵌着机灵的眼睛,一眨一眨的,特别有神!舞狮是过年的家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端午节到了,从家家户户飘来一阵阵糯米的香味儿。人们正忙着包粽子吃!袅袅轻烟从烟囱里飘出来,人们开始蒸粽子了。一小时过去了,人们端出热气腾腾的粽子,开始品尝美味的劳动成果。剥开粽皮,露出细腻的糯米,里面塞满了丰富的馅:肉、黄豆、花生等等。咬一口,松软可口,回味无穷。
深幽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圆月,就意味着中秋佳节到了。在中秋节前后几天,人们购买月饼,互赠月饼,增长了彼此之间的情谊。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晚上。贡台上摆满了各种美食:月饼、栗子、炒螺和各种水果。赏月时刻到了,在贡台上插上三支香,就可以享受美味佳肴了。细腻的月饼、可口的栗子、香脆的炒螺、酸甜的柚子、甘美的葡萄……叫你吃得饱饱的。街头巷尾里,一些小孩子正提着灯笼欢快地闹着,好不快活。一些家长给孩子们讲关于月亮的故事,望着又圆又亮的月亮,在上面的吴刚放下斧头,向大家挥手;嫦娥搂着雪白的玉兔,在广寒宫前翩翩起舞。
舞狮、粽子、明月都充满着浓郁的广宁气息。我爱广宁,更钟情家乡的文化风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满分作文(精选篇10)
总是盼望着春节的到来,每到春节的前后,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盼望的春似乎永远流传在老家,那座仙境般的小村子。即使每年只有一次,我们仍然兴奋不已,沉醉在杀猪时的无限乐趣、打糍粑时的心甜。即使手中的锤子抡了一圈又一圈,心里仍是掐了蜜似的甜,空气中似乎也散布着浓郁的年味儿,沁人心脾。到了吃饭时,大家更是狼吞虎咽。啃着猪蹄,入嘴的不仅仅是香味,更有浓浓的年味了。
老家的后山还有几株板栗树和和柿子树,柿子的甜配上了板栗的香,绝对是农家小院的美味佳肴。摘柿子时,我就上蹿下跳,也只摘了寥寥几个。爸爸还笑称我过年后,必须得好好锻炼身体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以前过年时,妈妈总不让我放鞭炮,怕炸伤了我的手,但我的小伙伴们却对鞭炮情有独钟,在他们的感染下,我渐渐不再排斥鞭炮,甚至爱上了放鞭炮。我们几个朋友在一起,那叫一个热情高涨,不管是砖块,垃圾桶,甚至竹子,不炸一下心都痒痒:小心翼翼的点火,等待“砰”的一声,一股年味儿便伴着一阵烟雾迸发出来了,散发出仿佛是世界毁灭一般的的巨大声响,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在那一刻短暂的失神中,便顿时感受到了:这才是最有意思的中国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似乎也是文人墨客最贴切的中国年。看见前辈们写的春联,我无不敬佩,既惊叹于他们的创意,也惊叹于他们的书法。这年啊,也就躲在那红红火火的贴纸后,藏在那一撇一捺的墨香里呢。
家乡的习俗还有很多,老家的年味更带给我数不胜数的乐趣,让人从这个年初,便开始期待下个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