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高二语文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来自 小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本篇课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下面是由小阅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高中高二语文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一起来看看吧!3Ch阅下文库

3Ch阅下文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原文3Ch阅下文库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3Ch阅下文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语文教案3Ch阅下文库

【素养目标】3Ch阅下文库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3Ch阅下文库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并积累名言名句。3Ch阅下文库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3Ch阅下文库

4.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3Ch阅下文库

【教学重难点】3Ch阅下文库

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3Ch阅下文库

【教学方法】3Ch阅下文库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3Ch阅下文库

【教学过程】3Ch阅下文库

一、情景导入3Ch阅下文库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畅想也曾引导着我们对理想对未来的建设。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3Ch阅下文库

二、文化常识3Ch阅下文库

1.了解孟子3Ch阅下文库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3Ch阅下文库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3Ch阅下文库

2.孟子轶事3Ch阅下文库

啮指痛心3Ch阅下文库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3Ch阅下文库

3.了解孟子思想3Ch阅下文库

民本思想3Ch阅下文库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3Ch阅下文库

仁政学说3Ch阅下文库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3Ch阅下文库

性善论3Ch阅下文库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3Ch阅下文库

4.了解《孟子》3Ch阅下文库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3Ch阅下文库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 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3Ch阅下文库

5.解题3Ch阅下文库

明确题目是编者加的。不忍人,即怜爱别人。3Ch阅下文库

三、诵读感悟3Ch阅下文库

(一)预习检查3Ch阅下文库

明确字音。3Ch阅下文库

孺子(rú)怵惕(chùtì)恻隐(cè)3Ch阅下文库

内交(nà)要誉(yāo)羞恶(wù)3Ch阅下文库

(二)诵读指导。3Ch阅下文库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3Ch阅下文库

例如:3Ch阅下文库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3Ch阅下文库

(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Ch阅下文库

(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划分层次。3Ch阅下文库

明确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3Ch阅下文库

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3Ch阅下文库

第三部分(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3Ch阅下文库

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点明“四端”的意义。3Ch阅下文库

四、文本研究3Ch阅下文库

【思考1】研读第一部分3Ch阅下文库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3Ch阅下文库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3Ch阅下文库

①不忍人:即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3Ch阅下文库

释义: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3Ch阅下文库

活动二:问题探究3Ch阅下文库

1.分析本部分的特点及作用。3Ch阅下文库

明确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3Ch阅下文库

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3Ch阅下文库

明确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3Ch阅下文库

3.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哪一个主张?3Ch阅下文库

明确性善论。3Ch阅下文库

【思考2】研读第二部分3Ch阅下文库

原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3Ch阅下文库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3Ch阅下文库

①运:运转,转动②所以:表原因③乍:突然、忽然。3Ch阅下文库

④孺子:多指幼儿、儿童。⑤怵惕:惊骇,恐惧。⑥恻隐:哀痛,怜悯。3Ch阅下文库

⑦内交:结交,“内”同“纳”。3Ch阅下文库

⑧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⑨乡党:同乡。3Ch阅下文库

⑩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3Ch阅下文库

特殊句式: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判断句和状语后置句3Ch阅下文库

释义: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现在的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3Ch阅下文库

活动二:问题探究3Ch阅下文库

1.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3Ch阅下文库

明确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3Ch阅下文库

【思考3】研读第三部分3Ch阅下文库

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3Ch阅下文库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3Ch阅下文库

①是:代词,这、此②之:补充音节,无实义3Ch阅下文库

③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3Ch阅下文库

④辞让:谦逊推让⑤端:萌芽,发端。3Ch阅下文库

特殊句式:非人也、仁之端也判断句3Ch阅下文库

释义: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3Ch阅下文库

活动二:问题探究3Ch阅下文库

1.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3Ch阅下文库

明确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3Ch阅下文库

【思考4】研读第四部分3Ch阅下文库

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3Ch阅下文库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3Ch阅下文库

①之:取独②四体:四肢③是:代词,这④贼:伤害3Ch阅下文库

⑤凡:凡是⑥若:就像⑦始:最新⑧然:同“燃”3Ch阅下文库

⑨达:流通,指泉水涌出。⑩苟:如果⑪保:使……安定。3Ch阅下文库

特殊句式: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宾语前置句3Ch阅下文库

释义: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最新开始燃烧,泉水最新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3Ch阅下文库

活动二:问题探究3Ch阅下文库

1.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3Ch阅下文库

明确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3Ch阅下文库

知识拓展:3Ch阅下文库

“之”的用法:3Ch阅下文库

①助词“的”。3Ch阅下文库

例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3Ch阅下文库

②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Ch阅下文库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3Ch阅下文库

③泛指代词:即可指称人,又可指称物,在句子中大多做宾语或定语。3Ch阅下文库

例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3Ch阅下文库

【思考5】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3Ch阅下文库

明确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3Ch阅下文库

【思考6】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Ch阅下文库

明确:①例证法,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3Ch阅下文库

②喻证法,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3Ch阅下文库

③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3Ch阅下文库

④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3Ch阅下文库

【思考7】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3Ch阅下文库

明确例如,观点一: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3Ch阅下文库

观点二: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3Ch阅下文库

观点三: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Ch阅下文库

【思考8】拓展阅读3Ch阅下文库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Ch阅下文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Ch阅下文库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3Ch阅下文库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Ch阅下文库

(《孟子·公孙丑下》节选)3Ch阅下文库

译文: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所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是有利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守城一方弃城而逃的原因,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会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够胜利。”3Ch阅下文库

【问题】:这一部分的主要的思想主张是?3Ch阅下文库

明确以人为本。3Ch阅下文库

五、艺术感悟—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3Ch阅下文库

【技法指导】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3Ch阅下文库

【分析】3Ch阅下文库

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3Ch阅下文库

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3Ch阅下文库

2.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3Ch阅下文库

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3Ch阅下文库

六、孟子名言3Ch阅下文库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3Ch阅下文库

2、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3Ch阅下文库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Ch阅下文库

4、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3Ch阅下文库

5、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3Ch阅下文库

6、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3Ch阅下文库

七、阅读与思考3Ch阅下文库

历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3Ch阅下文库

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批评,当然,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3Ch阅下文库

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可“亚圣”之名,未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颜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左传》等“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3Ch阅下文库

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的“孟子升格运动”。3Ch阅下文库

(选自徐洪兴《孟子直解》)3Ch阅下文库

八、作业3Ch阅下文库

谈谈你对孟子“生不逢时”的理解,不少于300字。3Ch阅下文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识点3Ch阅下文库

作者简介3Ch阅下文库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3Ch阅下文库

注释3Ch阅下文库

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3Ch阅下文库

乍:突然、忽然。3Ch阅下文库

怵惕:惊惧。恻隐:哀痛,同情。3Ch阅下文库

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3Ch阅下文库

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3Ch阅下文库

端:开端,起源,源头。3Ch阅下文库

我:同“己”。3Ch阅下文库

然,同“燃”。3Ch阅下文库

保:定,安定。3Ch阅下文库

3Ch阅下文库

部编版高中高二语文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相关文章:3Ch阅下文库

★ 人教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3Ch阅下文库

★ 微课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Ch阅下文库

★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五篇3Ch阅下文库

★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简案5篇3Ch阅下文库

★ 小学语文拼音(d t n l)教案教学设计总汇3Ch阅下文库

★ 初中语文周亚夫军细柳教案3Ch阅下文库

★ 初中校本课程方案五篇3Ch阅下文库

★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案3Ch阅下文库

★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4篇3Ch阅下文库

★ 教科版语文鞋教案模板3Ch阅下文库

热门标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