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不同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下面是小阅为大家整理的调研报告最佳范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调研报告最佳范文篇1
通过调研,摸准实情、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全镇各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村级班子现状
目前,全镇46个村两委班子健全,能较好的开展工作。有的村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较强,能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重大村务工作议事工作机制较规范,均按照三议一行一监督工作机制来操作完成,党支部会议、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党员会议按时召开,遇有重大村务工作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充分征求党员、村民代表意见,将工作交由村代会决议,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参政意识较强,并积极发表个人意见和建议,干群关系融洽。例如周官庄、兴业屯、李小里、罗位村等。有少数村班子战斗力不强,重大村务工作虽然也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意见,也能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村班子也能为群众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村级会议不能按时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参政意识不强,导致有时议事程序走了近道,群众对村级班子存有一些意见,
例如南康屯、西旧馆等。三是个别村家族、宗族派性严重、家族意见不统一,尽管村级班子征求了部分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对村务工作无法形成一致意见,导致有些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工作不能按时完成。例如东梁各庄村。
二、两委换届分析
通过认真分析村级班子实际情况,对第四季度开展的村级两委班子换届进行了预测分析。一是现任班子建设好、战斗力和凝聚力强、村级议事程序规范、党员群众代表参政意识较强的村,在换届选举工作中能够顺利开展,能够选出群众拥护、热心为群众服务的村级班子。二是党员、村民代表参政意识不强,村班子经过努力也能完成领导交办工作的村,换届选举存在一定的难度,要认真分析村情、班子状况,提前介入,力争按时完成。三是对于家族、宗族派性严重,意见较突出或信访问题突出的村,换届选举难度较大。
三、换届选举的建议
一是对于现任班子建设好、群众基础好、开展工作好的村级两委班子,通过宣传发动、召开会议、广播宣传、张贴标语等方式,大力宣传两委换届选举的重要意义,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党员、群众参与换届选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党管干部、群众公认、公开公平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两委换届工作可以顺利完成,主要干部连选连任成功率较高。二是对于现任班子能力一般的村,要考虑班子成员任职调整,重点是考虑书记或村主任的合适人选,培养、选树典型,确保选举时选举出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三是对于宗族、家族派性严重的个别村,要提前掌握、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反复推敲、反复酝酿,力争让各家庭发言人之间达成一致意见,推选优秀的代表人,竞选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在党员认可、代表公认、选民满意的基础上,选举胜出。
调研报告最佳范文篇2
一、低保福利捆绑问题
目前,社会救助标准普遍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低保救助根本不足以使受助者能够完全依赖救助金而生活。对大多数低保户而言,低保救助金只是其家庭收入的一个方面。低收入和贫困户争相进入低保,一旦进入,即使收入有改善也不愿意退出。这一事实与福利依赖看起来相矛盾。主要原因是低保资格附带着很多连带利益,例如,很多辅助性的社会救助制度如医疗、教育和住房保障等都是优先甚至完全针对低保户的。如果失去低保资格,就会自动失去这些利益,而这些帮助对很多低保户来说更为重要。这也是众多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并不是不愿意工作,他们为保持其低保资格,要么隐瞒工作或收入,要么对找工作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在工作与低保资格发生冲突时,宁愿放弃工作也不愿放弃低保资格。
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强调生存,忽视发展,只能“保肚皮”,不能“保脸面”。低保制度本质上是收入维持制度,意在保障受助者的基本生活,政策目标是提供最低层次的保障和最低限度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项制度本身是“被动的”和“消极的”,并不能帮助受助者脱贫,却导致一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长期依赖福利为生。
(一)福利依赖造成的影响
社会福利原本是使穷人与低收入阶层免于生存危机,国家的福利可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可以为贫困人员公平参与社会竞争提供保障,通过各种措施来满足他们在生活服务、保健、教育等方面的福利需求。但是低保对象的福利依赖、不愿劳动的问题却日益加重,如果这样的情况不采取措施加以制止,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1.会增加政府长期的负担,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福利覆盖面和服务深度的发展,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列也明显上升。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上升发展的状态,当具有刚性的社会福利依赖的增加会造成过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
2.影响劳动者就业积极性,造成人际效仿。具体的低保制度中能给低保对象家庭带来的福利收入。当工作收入增加多少时,低保金相应减少多少而总体收入基本不变。那么,部分社会成员当然缺乏动力和就业意愿。同时,社会福利使得部分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而无后顾之忧。人们不用劳动照样可以生活,甚至有的能工作的家庭还不如低保家庭依靠国家低保生活得自在悠闲。这样就会形成更多的社会福利依赖。
3.造成道德责任的缺失。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要求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具有前瞻性、全面性和科学性,既要对贫困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福利救助,体现社会公平,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又要有助于促进被救助者能够在自助和他助的基础上,寻找自我发展的道路,努力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既要体现社会公平又要促进发展效率;既要保障社会成员的公民权利又要履行社会成员的基本义务;既要增进社会福利又要强调道德责任。
(二) 对策及建议
首先,要积极探索实施适度普惠型福利的可能性。除了“三无”人员之外,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的贫困率值得社会关注,虽然人数占“低保”总数不大(4%左右),但却反映了社会保障程度偏低的现象和一定程度的历史“欠账”问题。一方面,劳动工资制度有无得到严格地执行,“低工资”所带来的贫困问题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在我国,由于普惠型福利基本上是一个空白,需要社会救助的人群非常庞大,没有保险保障的高风险人群大量存在,导致贫困家庭为了享受到和低保资格捆绑到的一起的保险保障而被困在其中;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要把低保福利和其他捆绑福利拆开。就是说低保户并不当然享受与之捆绑在一起的其他福利,比如医疗保险、教育救助等。这样有助于减少低保福利的替代率和对劳动积极性的削弱。
其次,坚定不移地深化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是解决福利依赖的根本出路。下岗失业人员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4050”人员。应该通过专项措施促进下岗失业再就业,
第三、改进社会救助的实施程序,尤其是对低保动态管理程序。改进方向包括专职人员的配备、资产和收入核查的程序、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丧失劳动能力鉴定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申请障碍以及使隐性收入显性化。对于参加工作的低保户、在计算其救助金时,应当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或者免除一定的收入额。以上问题制约低保政策的调节作用,必须很好地加以解决,提出以下建议:
1、推行“低保”人员重新就业申报制度。要告知申请低保的.人员,自觉履行再就业申报条例,一旦再就业就应当及时向社区、街道或区民政部门申报经济收入,自觉要求相关部门根据收入状况扣减或停发低保费。与此配套建立对低保违规行为的处罚制度。对享受低保的人员如果谋求到新的工作岗位或获得了新经济来源必须及时申报,否则一经查实,不仅追回发放的低保费,还要对其进行罚款。当然光平社区、街道及民政部门追回发放的低保费任然有太多困难,应该赋予一定法律效应,与其他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执行。
2、救助渐退时间应当适当延长。目前,实施救助渐退政策的城市,从开始工作到低保金全部不发的太短。因为有些不正规企业录取员工之后往往在三个月后就无故辞退员工,这样义得重新申请低保。而从申请低保到确定成为低保对象往往又需要一两个月时问审查,这期间既没有工资,也没有低保,生活便没有了保障。所以,救助渐退的时间最好延长。
3、建议对有劳动能力的部分低保对象规定救助期限。规定救助期限的目的,主要是明确身体健康的福利享受者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和履行相应义务,避免产生长期的福利依赖者。
二、社会救助制度“碎片化”问题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系列重大问题和尖锐矛盾逐步浮出水面,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就社会救助工作来说,建立一套打破“碎片化”、逐步实现“一体化”的救助制度势在必行。
(一)成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分为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共8类,并由多个部门分头负责。其中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这5类由民政部门负责(其中的医疗保险又由人社、计生卫生部门负责);教育救助由教育部门负责;住房救助由住卡部门负责;就业救助由人社部门负责。一些地方还建立了司法救助、取暖救助等制度。单从民政内部来看,又分散在多个处室。可以说,社会救助不仅体系“碎”,而且分支“碎”;不仅面上“碎”,而且点上“碎”。其次,“碎片化”矛盾突出。社会救助“碎片化”问题,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和社会救助分类越来越细、覆盖面越来越宽、受助人群越来越多而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社会救助的“碎片化”,必然导致九龙治水、政出多门,难以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困难群众生活实际的双重角度来考虑与实施救助工作,救助的对象、标准、程序、目标等诸多方面也难以有效衔接,多头救助、遗漏救助、重复救助等现象不可避免,“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救助原则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第三,“碎片化”不能回避。破解社会救助“碎片化”问题,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和一些深层次问题,推进过程中必将遇到诸多困难和阻力。但问题不能回避,发展瓶颈早晚要破解。我们应站在适应改革发展形势、顺应困难群众生活需要的角度来面对这一矛盾。当前,要全面破解“碎片化”问题还为时过早,因此应从“破冰”的角度,先打开“一扇窗”,而后持续给力、循序渐进、逐步解决。
(二)对策及建议
1.破冰“碎片化”须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破冰“碎片化”、推动“一体化”的基础是实现救助信息“一体化”,即搭建一个互联互通、公开透明、资源共享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平台,切实把各类“信息孤岛”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全面系统、互通共享的“信息体系”,为社会救助各管理部门科学施救提供基本依据。一要健全核对机构。成立各级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是确保有人核对、有机构核对、有可能实现信息互通的基础环节。去年来,我省积极推动在各级成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已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目前,急需健全这一机构。首先应通过内部调剂、政府购买服务、设置公益性岗位等多种形式,切实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其次应及时设立办公场所,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必要的工作设施;第三应想方设法解决工作经费问题,使核对机构尽快运转起来,真正发挥其作用。二要强化核对合力。要变各类“信息孤岛”为“一体化信息库”,仅靠各级核对机构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主管核对工作的民政部门,应按照相关规定,牵头社会救助各管理部门,携手监察、统计、金融等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分类别、跨部门、多层次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不断强化核对合力、增强核对实效,为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通共享奠定基础。三要建立信息系统。《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提早谋划建立覆盖各救助类别的信息系统。民政部门应按照政府的统筹谋划,积极开发信息系统;社会救助各管理部门应主动配合完善信息数据。力争尽快建成横向互联社会救助各管理部门、纵向互通社会救助各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四要坚持动态管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信息管理也应采取动态的方式进行。一方面,要按程序、按要求全面核对初次申请救助家庭的经济状况,并及时录入他们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要定期复查、复核、复对已经接受救助家庭的经济状况,适时更新相关数据。再一方面,要围绕“救急难”的原则,对因各种突发性、临时性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要及时收集和补充他们的信息。总之,信息管理要动态化,要有进有出、随进随出,努力提高救助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权威性。
2.破冰“碎片化”当理顺机制、务实推进。破冰“碎片化”的关键在于理顺机制。各级应着眼在现行体制内不断建立和完善打破“碎片化”的运行机制,逐步推动体制改革,最终实现社会救助“一体化”。当前,至少应理顺“五个机制”。一是政策联动机制。《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出台和实施,为推动社会救助“一体化”提供了机遇。同时,社会救助横向各管理部门应尽快出台配套措施、纵向各业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方案或细则,不断强化“一体化”意识,凝聚“一体化”合力,努力使社会救助在政策上、对象上、程序上、目标上、措施上相互衔接,逐步达到宏观统、微观分,面上统、点上分,主体统、个体分。二是工作协调机制。《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着力健全这一机制,定期组织联席会议、通报有关情况、协调工作矛盾、研究解决棘手问题,不断把社会救助“一体化”推向前进。民政部门应全力做好相关基础和服务保障工作,努力发挥牵头作用。三是急难救助机制。救急难,是《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重点内容,政策上涉及到救助工作的方方面面,对象上既包括低保对象,也包括非低保对象,需统筹规划,合力施救,持续推进。救急难,主要通过临时救助来实施。以社会救助经办机构为依托,充分利用各级政务大厅、综合服务窗口等平台,尽快建立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切实畅通救助申请和受理渠道,优化工作流程,及时受理、转办申请救助事项,确保困难群众求救有门、受助及时。四是分类整合机制。当前,首先需要解决社会救助各管理部门内部“碎”的问题。比如,民政涉及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由社会救助处负责;受灾人员救助、冬令春荒救助由救灾处负责;孤儿、孤残救助由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负责;流浪乞讨救助由社会事务处负责。应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逐步进行整合,努力化“大碎”为“小碎”、化“多片”为“少片”,不断推进内部救助“一体化”。五是监督管理机制。《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检查,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为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按照这一要求,尽快建立统筹监管机制,适时组织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依法对社会救助资金、物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社会救助各管理部门应分类建立监管机制,适时对职能内救助情况进行监管。同时,还应将救助条件、标准、程序以及受助对象等公布于众,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促进社会救助阳光透明、公平公正,切实为推动“一体化”提供良好的外部氛围。
调研报告最佳范文篇3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参加医疗保险已成为社区居民的头等大事和热门话题。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是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县城镇医疗保险工作顺利启动和覆盖,我们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到社区居民当中,宣传医疗保险政策和参加医疗保险后带来的实惠,消除他们思想上的顾虑,就此问题我们对本社区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有关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__社区总人口2767人,其中城镇人口1217人,截止到12月31日,全社区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346人,其中低保人员274人,60岁以上人员76人,(低保户39人,低收入10人,正常缴费的27人),残疾人员8人,未成年参保人员56人,一般居民72人。共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金8674元,低保户占全社区参保率的80%,低保户以外50岁以下540人,参保35人,参保人是总人数6%。
二、存在的问题
医疗保险覆盖面还不大,参保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居民普遍反映医疗保险收费太高,因为__社区居民下岗失业人员较多,有固定收入的人员很少,贫困家庭多,对我县的城镇医疗保险每人每年150元的缴费标准承受不了;二是认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惠不大,非住院治疗不予报销,一些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药治疗,因经济条件和其他原因,一般不住院,但现在的医保制度只有住院的病人才能报销一部分费用,这也是影响参保率不高的原因;三是居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弱,认为缴费不累计,不顺延,怕交了费不享受吃亏,认识不到社会保险具有保障性和共济性的双重作用;四是定点医疗单位的个别医务人员从个人利益出发,对参加医疗保险患者,就多开药,开贵药,造成参保者觉得不但享受不到医疗保险补助,反而还多花了许多冤枉钱,得不偿失。
三、建议
(一)要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最大限度地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加快我县城镇医疗保险步伐,积极实施贫困群体的医疗救助,完善我县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
(二)希望政府加大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一民心工程,降低缴费标准,使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加入到医疗保险当中,进一步建好服务平台,健全服务网络,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建立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当年结余款转下年,同时希望在门诊看病也要予以部分报销,这样才真正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居民的关怀。
(四)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意义讲透,政策讲清,程序讲明,把更多的人群逐步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大问题。
调研报告最佳范文篇4
广告是为了实现传播者的目标而带有较强自我展现特征的说服性信息传播活动,通过改变或强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来达到其特定的传播效果。现代广告是与信息社会紧密相联的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维持与促进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大众性的信息传播工具和手段。
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今天,必然伴随着全球广告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据悉,美国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次是欧洲。而今天,在全球广告市场普遍呈下滑趋势的情况下,中国广告市场则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广告业发展迅速。
据悉,近年来中国的广告业一直保持着顽强的发展态势。20__年中国广告经营额达20__.0322亿元,比20__年增长141.4708亿元,增长率为7.45%。20__年中国广告市场总投放同比增长13.5%,突破5000亿元大关至5075.18亿元。20__年,中国经济开始回暖,企稳向好的基础逐渐稳固,这一势头带动了广告业的复苏。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寒冬”,中国广告业挺过来了,而且迎来了发展黄金期。20__年,中国的广告开支为226.06亿美元。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稳健增长,伴随着的是十分乐观的广告市场前景。
但是,在乐观的广告市场下,中国广告业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广告经营环境结构庞大,有跨国广告公司、合资广告公司、本土广告公司,10万余家广告经营单位,以及它们所呈现出的全面代理型、专业服务型、媒介购买型等不同特点。这是中国广告业向更高目标迈进和与国际广告业接轨的坚实基础,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有力见证。但,严重的同质化、如何服务客户、难以把握的广告主心态和由于获利渠道日益趋窄等问题,成为了我国广告业发展的“瓶颈”。
一 日益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在当今社会,服务的差别化是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作为服务业的我国广告业,企业的个性正在逐渐消失。具体表现在:广告公司为了生存的需要,不仅围绕广告主的要求进行承诺,而且还按照行业约定俗成的方式去运作,这样,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准上,都缺少差别。其实,广告业的同质化现象还不算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作为广告业产品的广告同质化现象蔓延严重。这对于客户来讲是一种危险,对于广告人来讲是一种危机,对于消费者来讲是一种危害。
二 迫不得已的转型困惑。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广告业进入到迷茫期。而我们的广告公司却不知道怎样的服务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许多广告主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吸引消费者;加上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得广告经营者的利润越来越低;而效果的不确定性,使得广告主对广告公司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难以捉摸的消费者,又迫使广告主不断改变营销策略,这样就导致一些广告公司向整合营销传播公司或顾问咨询类公司方向转型,但问题是许多已经转型或准备转型的公司,并没有真正认识整合营销或咨询顾问的实质,甚至有的连如何去做都不知道,更不用说认识其和广告的关系了。这些问题都将阻碍我国广告业的正常发展。
三 越来越窄的获利渠道。
造成目前的这种情况,归结于广告业的三大行为主体。首先是有许多广告主的觉悟比较低,着眼于眼前利益。其次,广告公司是问题的关键,广告主的苛刻和媒体的打压,行业内的白热化竞争,使广告经营单位的获利渠道越来越窄,迫使广告公司为了生存,使出最低层次的极端价格战。这样虽解决了广告公司在做代理时选择媒介上的困惑,并使得广告主在给广告公司支付费用时心中有数。但广告公司付出的劳动是很难量化的,也并非是持续不断的,因为一些广告主并不理解和接受这一点,当他认为这个月或这一阶段你没有为他做太多的事情,或所做事情的效果没有他想像得那么好时,付钱就成了问题。因此这条路刚一开始,就已经变得很窄了。代理费拿不到,服务费不好拿,广告公司的生存就真的成了问题,而中国的广告业则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上。
四 难以把握的广告主心态。
中国的广告主是引领着中国的广告市场逐渐发展和成长起来的。多数广告主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广告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广告是万万不能的。只是在广告怎么做、让谁来做、如何确保广告效果等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此外,时下的广告界还存在一种怪现象;()越小的公司越要搞综合化经营,这大概也是遭遇尴尬和身处夹缝的生存之道。据调研,在中国企业和广告公司的合作关系在l年至2年的占半数,而合作期限能达到2年至3年的就认为是关系比较稳定了,合作在3年以上的微乎其微。
五 不够健全的广告法
中国的广告业虽有一定的规则,但需要执行和监督,修订和完善。中国《广告法》已出台十年,应该说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修订已迫在眉睫;广告业行业协会在规范行业行为,制定游戏规则方面大有可为;从去年起,中国广告协会就出台了广告经营资质认证办法,给广告经营单位贴上了标签,这对净化广告环境、培植优势企业、杜绝恶性竞争、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整个认证体系的科学性、执法的力度、数据的来源、信息的渠道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广告学专业就业前景
面对利弊共存的我国广告业发展现状,作为广告专业的学生来说,日后的就业成了我们最关注的问题。
广告学专业是将广告以学术性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专业。它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消费心理、美学,来增强人们的消费意识,产生社会心理共鸣。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在现代信息社会,随着各类媒体的发展,这种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广告业成了不可或缺而且炙手可热的行业。
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品流通日趋频繁。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广告战也愈演愈烈。各企业不惜在广告上花费巨资,这样就促进了中国广告业的迅速发展。
与广告业蒸蒸日上的发展情形不相适应的是专业广告人才的缺乏。我国目前的广告从业人员不下 20 万,但真正受过高等专业教育和系统培训的不到二十分之一,许多广告从业人员都是 “ 半路出家 ” 。当然这不是说非专业出身的就拍不出好广告,只是从整体上看,显得广告制作队伍参差不齐,且大多数水平不是很高。中国的广告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广告队伍素质,而提高广告队伍素质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从高等教育的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告专业近三四年的毕业生分配去向表明,该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人员少,质量高,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分配状况十分看好,甚至超过了其他热门专业。
调研报告最佳范文篇5
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希望,课程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为助推我县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探索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政协组织了有政协正副主席参加的调研组对全县课改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了实地察看、访问、听课、座谈、听取汇报等方法。调研中,明德小学师生的欢声笑语,城关中学的校园文化,西华二中的课堂教学……,让调研组深受感动,由此看到了西华的中小学校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看到了西华教育的美好希望。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全力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
在应试教育彷徨面前,在专业人员匮乏的当下,在模式化、批量化、同质化教育的质疑声中,教育的唯一出路在改革,抓住了变学生为老师的课改就找准了最佳突破点。县委、县政府对西华新课改高度重视,县委书记王田业亲自赴北京与中国教师报主编雷振海接洽,商议加入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有关事宜。王田业书记表态:“我知道如何支持教育。”20__年12月20日下午,在西华县教体局机关召开的课改座谈会上,王田业书记又提出“三给”,即: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要政策给政策。县政府出资200
万元,运作“中国区域教育样本西华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工作。20__年2月8日,县长林鸿嘉主持“中国区域教育样本西华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启动仪式”会议,推动我县新课改工作新启程。确定了县处级领导课改包乡、包校任务,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了责任和工作目标。
2、专家支持,坚定课改不动摇
20__年以来,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课改专家李炳亭多次到我县实地考察、指导新课改工作。20__年2月8日,“中国区域改革样本西华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启动仪式”后,李炳亭先生对我县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进行了为期5天的课改通识性培训,培训人员达600多人。20__年6月17-18日李炳亭主任率课改专家团队对我县的课改工作进行诊断回馈,对诊断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对我县下一步课改工作进行指导,专家的支持,增强了师生课改的信心。
3、主动作为,稳妥推进课改实践
我县教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发扬“能吃苦、肯吃亏;善思考、敢创新;重责任、不懈怠”的西华教育精神,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倾力打造高效课堂,使西华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1)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课改伊始,各校都印发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们介绍课改的意义和对孩子成长的
重要性。学校开展的课改活动也邀请了部分家长代表参加,还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了解他们对课改的看法和建议。教体局每周一期的《课改战报》,也成了我县课改工作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经过近几个月的宣传发动,社会各界已基本形成共识:课程改革是国际形势的大势所趋;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是对模块式、批量化应试教育的突破和挑战;是提高教育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客观要求。要振兴西华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坚持推行新课改是唯一出路。
(2)、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著名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可以说,在陶行知的心中,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一个太阳,只是要让他发光,而点亮这个潜藏在每个学生身上太阳光芒的按钮非切实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不可。惟其如此,新课改才能走向成功。推行课改以来,县教体局机关及二级机构、各乡镇中心校、各中小学校所有人员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提升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课改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相长”,对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程改革(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学生
素质的全面提升、综合测试成绩优秀、发展潜能卓越是检验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在这些教育理念指导下,全县教师大胆实践,积极改造课堂模式。
(3)、努力做好课改理论学习培训工作。课改之初,教体局带领全县中心校校长、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以及教体局相关同志到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北京房山区房山二中、安阳殷都区、洛阳西工区、山西省泽州一中等学校和地区学习。学习归来,学校组织教师们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学校制定的课改方案。经过多次学习,促进了教师转变观念,形成了“以学促教,以教引学,边学边改,勇于探索”的良好风气。
(4)、以点带面扎实推进。中国区域教育样本西华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启动后,城关中学等六所课改实验较早、推进效果较好的学校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者。这6所“区域课改样本实验校”涵盖了高中、城区初中、乡镇初中、城区小学、农村小学等各个层面。教学管理中心人员实施两级包校制度,首先将教研员按学段、学科等因素组成六个课改工作组,分头进驻确定的6所课改实验校进行全方位督查指导,发现亮点及时在全县推广。其次是配合县处级领导及局机关领导的包校分工,将教研员分包到各乡镇及局直部分学校参与课改实验工作。对课改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反思问题,定期做好汇报交流。同时,各乡镇也都选定2—5所乡级课改实验校,都在积极进行课改实验,并以此为试点,带动全县课改工作全面展开。
(5)、评价跟进课改有章可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教师的主导作用,县教体局出台了《西华县中小学课程改革评价体系》。其内容包括:组织建设评价、文化建设评价、课改管理评价、机制建设评价、课改相关活动评价等5大块24个分项38个评价点。印发有专项量化评价表。同时还出台了《西华县中小学课堂评价方案》,印发西华县中小学课堂“双向”评价表。该评价表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堂上教师的行为作了具体规范,即:导学设计的细度、执行流程的精度、自主学习的热度、展示质疑的效度、师生互动的温度、回馈生成的高度、教师关注的广度、课堂放手的程度。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评价从六个方面着手,即;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
二、初步成效
调研组通过对课改的全方位调研认为:课改实践使西华教育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教学模式得到改变,教育理念得到转变,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西华教育的春天已经显露。
1、教师课程观念不断更新。在新的课改思想指导下,教师们在教学中自觉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全体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自觉投入到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之中。
调研报告最佳范文篇6
根据市总的有关要求,区总工会于近期通过问卷调研、随机访谈等形式对全区职工工资收入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根据抽样的方式,共发放调研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0份,涉及餐饮、纺织、电子通讯等8个行业,其中餐饮业60人,占调研人数的22.2%;纺织业10人,占调研人数的3.7%;服务业52人,占调研人数的19.3%;建材行业20人,占调研人数的7.4%;批发零售业46人,占调研人数的17.0%;铁路电气化40人,占调研人数的14.8%;电子通讯业8人,占调研人数的6.7%;其他行业24人,占调研人数的8.9%。
一、基本情况
1、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其中,签订的92人,占调研人数的68.1%;未签订的43,占调研人数的31.9%。
2、工作岗位情况。其中,一线工人88人,占调研人数的65.2%;辅助生产工人8人,占调研人数的5.9%;技术工人16人,占调研人数的11.9%;一般管理干部7人,占调研人数的5.2%;其他岗位16人,占调研人数的11.9%。
3、月工资收入1500元以下的35人,占调研人数的25.9%;1500~2300元的81人,占调研人数的60.0%;2300~3200元的19人,占调研人数的14.1%。
4、在调研中,132人的月工资发放没有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占调研人数的97.8%。
5、在所调研的人中有131人了解自己的月工资额度,占调研人数的97.0%;不了解的4人,占调研人数的3.0%。
6、在调研中有123人对自己目前的工资收入水平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占调研人数的91.1%。不满意的12人,占调研人数的8.9%。
7、单位为职工缴纳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的有38人,占调研人数的28.1%;部分缴纳的54人,占调研人数的40.0%;没有缴纳的43人占调研人数的31.9%。
8、关于《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涉及到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了解度调研种,非常了解的4人,占调研人数的3.0%;知道与知道一点的为44人和79人,分别占调研人数的32.6%和58.5%。
9、认为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对于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劳动报酬权益,提高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有很大作用与有一些作用的分别为47人、46人,分别占调研人数的34.8%、34.1%。
二、调研结果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
1、在调研者中,签订劳动合同的占68.1%,说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是有一定成效的。但从比例可以看出,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是很高,还需我们加大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力度。
2、调研中,月工资发放有97.8%达到了最低工资标准以上,说明我们的监管力度不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3、缴纳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情况,全部缴纳的占28.1%,说明社会统筹有关要求还没有达到全覆盖,这方面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
4对《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涉及到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了解度的调研中,非常了解的占3.0%、知道的占32.6%、知道一点的占58.5%。说明我们的宣传还不到位,法律法规还需要继续普及。
5在对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对于维护职工的合法劳动报酬权益,提高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的作用的调研中,认为有很大作用的占34.8%,认为有一些作用的占34.1%。说明企业职工对工资集体协商的了解还不到位,我们还需加强工资集体协商宣传的深度与广度
以上是我区对职工工资状况调研的情况,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加强对工资集体协商,法律法规、有关政策宣传的力度。为全市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完善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出不懈的努力。
调研报告最佳范文篇7
雨碌乡的林业工作始终坚持“绿山富民奔小康”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低产林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使全乡的林业工作步入持续、高效、良性发展轨道。
一、林业现状
1、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我乡现已完成长防林程9万余亩,造林更新13.9万亩,封山育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7%。通过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全乡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逐年增长。森林植被总量得到快速恢复增长,森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全乡有林业用地面积 23.6 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5.83 %。全乡生态环境、人居条件、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林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在稳步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齐头并进,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坚持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为全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依法治林得到加强,森林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我乡的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林政资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森林公安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全乡林区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恶性林政案件,大量的动植物得以生存和繁衍,林区治安秩序良好。
4、林木建设保障有力,科技兴林富有成效
在科技兴林方面,为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我乡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坚持适地适树,采用科学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断提高造林成效,促进了林业效益的有效发挥。
5、工程管理形成了科学规范、合法有序的模式体系
在各项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我乡积极加大林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确保了各项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顺利实施,确保了全乡林业事业持续、健康、高效、稳步发展。近年来,我乡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均顺利地通过了上级各部门的检查验收。通过检查,各级检查组一致认为我乡在实施各项林业工程项目方面,各级领导重视、实施情况良好,资金管理有序,政策兑现落实,工程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满意。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1、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1、全乡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业经济效益还较低、生产力水平低。特别是我乡山区较多,农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无产业的现象还存在,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2、投入依然不足目前虽然我乡逐年加大对林业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投资,但是工程造林扶持资金仍然难以满足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科技推广等生态建设需要,生态建设的投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全乡林业投入机制尚在起步阶段,林业投入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现代林业注重林业科技含量,尽管我乡在林业科技培训、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受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造林条件等多方因素制约,林业科技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科技水平与现代林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4、林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由于我乡多年来森林保护的方式单一,加之群众思想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尽管我们在封山禁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同时又存在管理不到位、基层队伍薄弱等问题,解决林牧矛盾的任务十分艰巨。
5、林政执法机构还不健全。随着全乡林业建设的发展,林政案件、林地纠纷增多,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我乡林政执法主要依靠县森林公安派出所协助,目前尚未建全林业执法机构,导致重大林政案件无法介入调查,不同程度影响林政资源依法管理。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坚持好字优先,抓好林业产业化及配套措施的实施
我乡的林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因此,要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调整和优化林业结构,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要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2、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乡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充分用好用活产业发展政策,争取项目,增加投入,并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3、优先发展好重点产业,突出重点、强势推进,创新机制。
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统一随着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要坚持科学发展,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以保护生态为主、同时兼顾林业企业的效益,保护林农的利益,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以公益林、自然景区为重点,实施生态林管护。紧紧围绕全乡生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生态林管护制度,加快生态项目实施进度,加大生态治理力度,使全乡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抓好现有国家、省级公益林的重点生态管护。认真做好林地普查和病虫害测报工作,有效防止各类病虫害的发生,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进一步加大植物检疫检查力度。
2、以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为关键,提高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全乡0.64亩退耕还林面积是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补充。一要进一步加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提高林农对退耕还林项目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二要加强退耕还林项目的技术指导,引导林农自觉加强对退耕还林地的管理,指导农户采取合理的管护措施,确保退耕还林建设成果。三要针对部分地块自身条件不够、苗木不适宜生长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换树种,避免退耕还林面积的再度减少。
3、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对上争取,增强林业发展后劲。当前,要加快林业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要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松,增强林业发展后劲。一是切实抓好现有项目的实施。对已经实施的退耕还林、公益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项目,及时总结和宣传,并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争取更大的支持;正在实施的项目,如中低产林改造(抚育间伐)项目,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实施并产生效益。二是积极争取新项目。紧密结合我乡的林业实际,及时编报项目对上争资;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项目安排,争取更多份额。
4、以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为切入点,激活林业发展机制。在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的基础上,规范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激活林业发展机制,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加大力度,搞好政策宣传。把林权流转的意义宣传到千家万户,“让栽树人受益”的好处深入人心,把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激发起来;把政策推动与依法治理紧密结合。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规范林权市场,依法变更林权转让手续,依法保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以依法治林为保障,加强限额采伐管理,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逐年科学合理适度安排人工林的抚育间伐,提高林木的年生长量和亩效益,减轻生态建设的压力,增加林农收入。切实加强限额采伐的管理,规范审批程序和操作规程,确保有序采伐。同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和扰乱林业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调研报告最佳范文篇8
办公室是人们从事脑力劳动的场所,企业的创造性得益于该场所的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一个优异典雅的办公空间,将为人们创造出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有利于人们正常工作,同时,它的艺术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使人感到轻松、舒适。为了更好的学习和了解办公空间设计,充分了解办公空间的构成和设计方法,我详细调研了两个办公空间设计的案例,下面就根据这些案例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课题基本情况介绍
查找资料得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瑞典最先有人强调个人空间的办公环境,设计出了每个人“U”型的办公空间。八十年代初期,美国各大公司正时兴建造大开间的集体办公区,这样的办公室环境招示着一种思想:人人平等.张扬个性.和微软“尊重个人创造力”的形象相得益彰。
办公空间设计的首要目标:以人为本。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的最大目标就是要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舒适、方便、卫生、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以便更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办公空间的可以分为具有行政性(各级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各类经济企业的办公楼),专业性(各类设计机构、科研部门、商业、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办公楼),综合性(指同时具有商场、金融、餐饮、娱乐、公寓及办公室综合功能设施的办公楼)。
在我国,传统的办公环境是每个人一桌一灯,一大排日光灯,象工厂一样。八十年代后,机关单位的办公台加大班椅,成为一种呆板的符号化特色。从20世纪80年代初办公空间开始引进港台模式,逐步从封闭的小办公空间到大空间形式的转变,这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形式的转化,更为体现企业文化,改变工作作风,对提升工作效率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是在近23年间,除了办公家具和设备改进之外,无论从空间的形态、构成以及功能几乎没有本质的改变。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IT技术运用越来越普及,人性化企业管理模式的推进,“亚健康”概念的提出等等,使得人们重新来关注办公空间(一般被认为是最佳模式的开放式的空间),并以人性化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和实践。
调研开始找到许多关于办公室设计的大量资源,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办公室设计方案,并没有找到的就是那种单纯的能够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设计者的办公室设计。从对工作区,休息室的最初印象到会议室的吸引人之处或者是设计工作室本身的功能性和豪华性。设计师工作室在风格上功能和特点上能够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空间设计上的独特之处也是随着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员工对于设计公司的要求是来自于工作区和休息区。所以一家设计公司对他们的员工能给予的就是创造一切可能激发设计人员创造出最后的作品。
一、德国JK公司办公空间设计
德国JK公司设在一前皮革厂里,其外观独特,造型优美。上图为平面图,根据平面图可以看出,该办公空间为小型办公空间,人数规模在30人左右。属于流动办公空间,水平和垂直方向采用了象征性的分割,保持了最大限度的交融和连续,视线通透,交通极少阻隔,空间设计不仅仅局限于空间中包含工作台的思想,可以看出它也是一个景观空间,是一个可以轻松的与团队人员进行沟通合作的场所。
从右图可以看出,采用了具有后退感和明度很高的色彩来处理墙面,是室内空间获得较为宽敞和明亮的效果,给以一种具有开敞、空旷的感觉,同样又很现代前卫。白色是一种非常纯粹和柔和的颜色,在办公室中使用白色也有助于缓解疲劳。室内的白色,一方面是一种设计手段,表达出了这如同建筑一般的空间的抽象和微妙之美。另一方面,它成为一种视觉意象,充满理性和智慧的空间设计所赋予的意象:单纯、完整。
整个空间的办公区域看上去很通透,顶部结构举架也很高,让室内可以保持良好的通风。整体布局设置有层次感,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工作氛围。两侧的窗子很多,几乎是一个挨一个地呈对称排列,使得光线很充足,以至于白天办公也无需任何辅助灯光。空间中的黑白基调微妙而具变化,白色的背景中穿插了几笔黑色,使空间拥有了更多表情。
事实上,办公室内自然光和人造光源的强度、色彩直接进入工作人员的视觉器官,进而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工作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办公室的照明状态不仅要考虑到办公桌上水平照度的效率,还要使人能有效地观望物体,保护视力,提高工作效率、平衡情绪、身心健康、充分体验空间的舒适和美感。空间走廊上的灯采用倾斜向工作区域的悬挂方式,进而更加的合理的利用光源,我感觉美中不足的是,局部人工的灯光有点过于明亮,可能会让人感觉眩目。
另外,该办公空间设计很人性化,除了一些必须得基本配置外,还另外设有阅览室和休息间,可以供大家休息阅读和休闲。不过我感觉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空间,把这些休闲空间综合利用,组合在一起。
二、国内CMGJ设计公司
大量图纸书籍、各种模型和材料堆放在各个角落,音乐和谈话声音此起彼伏,设计师们则埋头此中并乐此不疲地奋斗着,这是许多设计公司留给人们的印象,也是设计师们所熟悉的工作环境。然而,在这个设计公司,是不一样的情形,它明亮、整洁、纯朴但不乏生气和活泼。
前台位于大堂一侧,公司同样贯彻白色主题。从前台位置看公司大堂,白色柱子通过顶部的处理,显得别有情趣。前台门厅和交通要道用V字形联结各个部门,这种方式既最大化地节约了面积,也使得人流动向非常明确。在视线的终点,点缀一些鲜艳的色彩,一把红色的座椅,满眼的白色因这一点色彩显得更加洁净和生动。同样也将阳光更充足、景观更好的空间留给了员工。
总的来看,空间设计很大一个特点就是很充分的利用空间,无论在功能使用方面还是在空间造型的艺术处理方面都尽如人意。室内交通空间以及相邻区域的隔断同时担负着重要的储藏功能,其外部看似只是一片完整的界面,其实内部分工明确,空间分割非常精确。界面的处理显得简洁而轻松,采用玻璃与白色玻璃材质相隔装饰,毫不影响视线的自由和空间的开放。通过对辅助空间、界面的设计以及对尺寸的精确把握,最终呈现出一种饱满、单纯的空间。这有点类似于东方艺术中的“留白”,张驰之间,虚实相生。室内的白色,一方面是一种设计手段,以表达这如同建筑一般的空间的抽象和微妙之美。空间的弹性利用也处理的很好,下面图片的一个办公区,既可以用来召开会议,在平时又可以用来作为阅览和创作交流的地方。
窗外昼夜更替,车水马龙;窗的另一边,被这片最纯的白色截取,整个空间,几乎所有的物体成为白色体块,没有上下、轻重、主次的区别,白色,甚至模糊了时间的界限,24小时都是那么纯净而明亮......白色,在他们自己的工作空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和独特的诠释。
不过有些地方还不是十全十美,此办公空间的设计太过于现代化,现代社会越来越科技化信息化,被各种烦恼所压抑的人们都渴望能求的一块自然之地,回归自然,放松一下心情。所以,如果能在其中适当添加一些绿色植物,特别是在一些角落,可以起到填补剩余空间的作用,是室内的死角焕发出生机。同时,在门口的空地过多,门口是人们活动最频繁的地方,所以可以有规律的摆放一些绿色植物,既不会影响人们行走路线的畅通,又能加强与外界的视觉联系,还可以消减噪音,给步入的宾客一种清新的感觉。
综述
在当今IT网络无限化的状态下,欧美前500强企业将办公回归到高效的创造和大量人的沟通。现在的室内空间都开始回归到家庭的氛围,这就是人性化的体现,人只有在轻松舒适的状态下才可以产生高效率的创造。我所要诠释的办公就是自我实现、团队精神、高效产出和专业精神;我们所诠释的生活也是四个方面:自由自在、热爱自我、群体关系和返璞归真。这就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无限可能的境界。
调研报告最佳范文篇9
我国幅员广阔,地域差异极大,为了缓解“一刀切”的弊端,1999年中共中央颁发的《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 三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学习空间,为他们的均衡与个性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我国差异较大的各地区均衡化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三级课程体系还存在不足。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重庆地区在新课程改革以后义务教育阶段三级课程的实施情况,以提出改进策略。
为了增强调研的代表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对象为重庆市部分学校的校长与教师,其中包括小学和初中。
一、调研结果分析
1.态度与认识
通过调研发现,重庆市中小学多数教师基本不了解什么是三级课程,所在学校也并不存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教师相应的课程开发意识、参与度极低,86%的教师认为这是由于对三级课程宣传不到位所造成的。问卷调查还发现,在了解了三级课程理念与价值后,86%的教师认同三级课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而14%更是完全同意,这表明三级课程是非常具有发展空间,且得到重庆广大教育工作者支持的。
2.课程结构比例
对于三级课程设置结构、比例的合理性也有不少教师持质疑态度。43%的教师认为国家、地方规定的课时比例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完全达成。例如,按照重庆某县规定,传统的重点科目如英语、化学每周为2个课时,而体育却为4个课时,虽然该规定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体能素质为目的,但课时的大量缩水造成繁多的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要求明显难以实现。分析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课程比例的安排只是单方面的政策决定,而没有考虑到与之紧密联系的因素,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的配套情况。此外,尽管三级课程比例有一定的灵活度(国家课程占80%,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16%~20%),但仍难以满足不同区(县)或学校间教育水平上较大的差异性及不同需求。
3.经费与师资
由于经费、师资及各方面配套资源的缺乏,部分校长反映课程表中的校本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尽管部分的被调研对象已经摆脱了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印刷教材的片面认识,意识到了活动课、综合实践和选修课也属于校本开发的范围,但他们仍然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上级教育行政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否则三级课程的实施举步维艰。访谈中诸位校长透露,由于工作压力大,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校本课程开发如果不与福利待遇挂钩,难以激起教师的参与热情。重庆市的普通学校或区县学校,课程开发的支出捉襟见肘,以致校本课程的实施频频搁浅。一些财政宽裕的城区或重点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相对较好,但仍然没有完全达到一种致力于满足学生需求及充分发挥校本优势的自觉、自律的状态。
43%的人认为媒体、专家意见对三级课程执行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经费不足,学校没能力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或给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且多数学校表示存在基本师资不足的现象,再加上课程配套资源的缺乏,学校对于课程的开发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评价制度
多数校长和教师表示,学校没有与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配套的评价制度,且学校对其重视度不高。由于没有完善的评价制度的制约,地方、学校对课程的开发与执行成为了一种随意行为。71%的教师表示三级课程的执行有赖于总的教育评价制度的变革。若保持现行的重视国家课程绝对分数的评价制度,地方、学校为了追求中考、高考中的高分数,吸引更多生源,不得不以牺牲地方、校本课程为代价。
5.管理机构与保障制度
政策规定的良好执行需要一个高效率的、强大的管理团队。但57%的教师认为,本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执行落实不到位。没有常设的管理机构也就意味着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与机制,三级课程的实施容易变得难以控制。
85%的教师反映三级课程的监察力度不够,因此,地方、学校、教师不能认真履行课程开发的职责与义务,而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有效地管理、监督三级课程的执行及承担相应责任。一部分校长反映,三级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可能发生的意外的责任承担模糊不清是三级课程实施较大的阻碍。例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虽然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学生的安全保障问题却成为学校的顾虑,学校害怕一旦意外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以及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讨论与建议
为了使三级课程体制更加完善、充分适应地方需求与经济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文对重庆市范围内的三级课程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建立专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
健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是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规划落实的首要前提。因此,建议重庆市、地方(区、县)建立专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课程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执行与自我管理的枢纽,可以以领导小组及日常办事机构的形式组建。领导小组负责对上级课程管理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审定本市、区(县)课程管理方面的计划,决定重大问题并协调相关事宜。而办事机构则负责拟定本市、区(县)的课程管理方案,在领导小组决议后,负责组织、指导及监督下级部门有效开展。
2.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
三级课程从总体规划到课程开发、执行、激励、监控、反馈,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来明确各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责与义务,让三级课程的实施做到有条有理、畅通无阻,权责问题的清晰也使地方、学校对三级课程的落实无后顾之忧。因此,建议建立自己的一套三级课程运行、激励与监控机制,从策略上保障三级课程的实施。此外,在不与国家法律冲突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课程管理方面的法规,利用刚性手段为三级课程的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方面,建议制定课程管理的相关章程,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规划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准则。学校的管理章程是“学校自主管理、自律及政府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
3.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员培训
三级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国家、地方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支持,更需要地方与学校的研管人员及一线教师的全力积极配合。由此,建议重庆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及学校除了加大对领导阶层的关于三级课程理念、价值、意义的宣传,更要采取相应措施大力调动各级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三级课程意识,改变其传统机械的课程观。此目标可通过研讨会、工作会、宣讲会、项目研究等正式形式达成,也可通过宣传标语、网络、电视栏目等非正式形式营造有利的课程管理环境。此外,建议管理部门为学校教师或专职开发人员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或鼓励、督促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聘请专家到校指导;区(县)级管理部门可组织建立学习社群,并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拓宽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
4.增强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国家的课程设置旨在为全体学生提供共性基础,因此,其框架性的课程结构、计划、底线要求与目标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同时需要地方、学校积极配合,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补充,以适应本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培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建议重庆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组织调研小组,对其负责区域或学校进行三级课程实施情况(现状、问题、障碍等)的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修改与制定的依据,各区(县)可在权限范围内做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差异性的课程设置。同时,建议学校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研究小组,除了进行校本开发研究,也针对本校的课程实施情况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议或请示,做到管理与反馈并重。
5.设立专项经费
经费的短缺是三级课程顺利实施较为关键的限制因素。有了专项的三级课程管理、资源开发经费,地方、学校才能购置相应的配备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和福利补贴、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教师及教研人员才能在三级课程的贯彻落实中大展拳脚,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优势。因此,建议重庆市级课程管理部门在加大三级课程宣传的同时为其划拨专项经费。各级部门应该制订专门的款项拨发计划及监督机制。此外,学校对上级拨发的经费安排及使用应该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与说明,保障透明度,以防挪作他用。在资金的分配上,除了直接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人员培训与相关设施的配备,区(县)级部门或学校也可设立教师课程开发补贴机制,将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贡献加入教师评估或晋级的考虑因素范围,这样不仅能激励人员参与管理、开发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三级课程管理与实施效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6.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完善的三级课程评价制度不仅是对课程实施质量与效果的全面调查与评估,更为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根据。当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缺乏成为了三级课程实施的瓶颈之一。建议国家进一步深化中考、高考评价制度的改革;而重庆市级管理部门可在政策条件允许范围内加大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管理,对下级部门做出框架性建议,优化评价方式;区(县)级部门和学校可根据其所开发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性质或形式设立对应的评价制度,适当增加总体评价及综合评价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所占的比例,建立纵向与横向相互呼应的、完善的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各级课程管理的开发与落实。
调研报告最佳范文篇10
通过对调研问卷的分析,发现了很多问题,公共场合,只有57%的人垃圾进桶,说明半数多一点的人注重公共环境卫生,其余43%的人这种观念不强,说明大家卫生习惯很不好,我建议大家都来提高自己的素质,不要乱丢垃圾。
在少用塑袋的调研中,64%的人认识到这一点,53%的人没注意到,说明人们的头脑中环保概念不足,我建议政府何环保组织应该加强倡导的力度,并且政府应该加大经费投入。
在家庭生活中,废袋妥善处理的占到43%,随意的占到57%,问题很严重,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吧废袋处理好。
对满地废袋的感受习惯的占6%,说明很多人好没有意识到废袋的危害性。讨厌的占22%,说明大家对环境的审美意识还是有的。无奈的占到50%,说明多数人对废袋很讨厌,但囿于人们的自私和丑陋的习惯,无法纠正这一恶习,或者说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单靠一两个人无力解决。担忧的人占到22%,说明很多人担心环境的污染。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主力号废袋。
支持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的人占到93%,说明大家认识到尾气排放的危害性。不了解的人6%,说明这些人还缺乏认识。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控制尾气排放,大家一起来努力,环境一定会好转的。
对包装袋太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有71%的人认识到了,这很好。对于食品分装太小,用袋太多以至于严重污染环境,有32%的人认识到。
其实最后两个问题是很严重的,而政府又是最没有注意的,我建议政府应该规定包装的规格,避免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
调研报告最佳范文篇11
市委从相关部门抽调16人组成四个基层党建调研组,深入9个县(市、区)、52个市直党委、66个基层党组织,组织召开基层党组织书记座谈会16个,座谈212人次,发放1100张调查问卷,对全市乡村、街道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及“两类”组织等不同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了深入调研。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__市现有9个县(市、区)委,67个市直党委,46个市直党组;有530个基层党委、523个党总支、7127个党支部。现有62个乡镇党委,908个村党组织;31个街道党(工)委,342个社区党组织;207个“两类”组织党组织;全市共有党员149015名。
1、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坚持保障大局,紧扣发展,突出特色,强化服务,把创先争优活动打造成科学发展工程、群众满意工程、固本强基工程。深入开展“争发展排头、当服务先锋”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通过在产业项目中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活动,在工业三年再翻番中开展“为企业献良策、做贡献”和争创“生产标兵、技术能手”活动,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开展“争做带头致富标兵”、创建“场县共建、小城镇建设”示范单位等活动,使广大党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当先锋、作表率,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双百工程”评选活动,全市选树先进基层党组织225个,优秀共产党员典型132个,王江、赵永录、王海青、邱成武、姜驰等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在中央和省、市多家媒体宣传报道。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徐泽洲来我市调研指导创先争优活动,对我市“围绕中心扎实开展活动、强化组织领导狠抓落实、健全机构扎实推进、典型引带营造氛围”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我市创先争优活动思路清晰,载体实在,措施具体,成效显著,让群众看到了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2、深入开展“百部联百村”活动,城乡统筹的党建工作新格局逐步形成。组织中省市、县(市、区)直部门党组织与全市957个农村(含抚远县)基层党组织开展“百部联百村”活动,积极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通过组织体系联建、组织活动联搞、党建资源联享、服务党员群众联办、城乡全面发展联促“五联”方式,巩固了村党组织的核心地位,拓宽了城乡交流渠道,促进了城乡各类资源的合理流动,提升了机关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20__年5月,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对全省开展“百局联百村”活动进行报道,专题选取我市“百部联百村”作为全省的活动典型进行采访报道,并在《国内动态》中刊发经验做法。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批示:“百局联百村”活动很好,既加强了农村基层党建资源,又让机关干部“接地气”。似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普遍鼓励机关党组织与农村、社区党组织“联创联建”。中组部部务委员、组织二局局长陈向群来我市调研“百部联百村”活动时,对活动的开展、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黑龙江日报》、《党的生活》杂志、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刊发了我市的经验做法。
3、全面推行新型民主治村模式,基层民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为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有效解决农村“一事一议”难议成的问题,我们借鉴“四议两公开”做法,积极实践以村党组织、村代会、村委会为基本组织架构的农村新型民主管理办法,探索构建村党组织领导、村代会决策并监督、村委会落实的新型民主治村模式,将领导、决策、监督、执行“四权”分离,建立了权责明晰、决策民主、运作规范、监督有力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目前,全市96.3%的村结合村委会换届,推行了新型民主治村模式。同时,在全市62个乡镇全面推行了以“广开渠道提建议、党委科学定决策、政府实施干实事、社会监督评优劣、组织考核问实效”为主要内容的“五环工作法”,加快了乡镇基层民主建设进程。我市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经验在全省组织部长座谈会上交流,并在《黑龙江日报》、《党的生活》杂志、省委组织部《组工信息》刊发。
4、发挥非公党工委和社会组织党工委“双轮驱动”作用,努力实现“两类”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20__年,我们依托市工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和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局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和社会组织党工委。截至目前,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新建党组织172个,市社会组织党工委新建党组织33个,初步形成了市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专业部门和县(市、区)条块结合,合力推进的“两类”组织党建工作机制。同时,我们结合非公有制企业缺少懂党建人员的实际和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实现再就业的愿望需求,开展了选派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担任“党建指导员”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党的建设覆盖和非公企业健康发展。
5、实施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全覆盖工程,有效提升了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深入开展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三年攻坚战,共落实资金5947.8万元,新建和改扩建428个场所,使全市957个行政村(含抚远县)实现了活动场所全覆盖的目标,为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活动提供了场所保障。不断加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力度,先后投入资金685.8万元,建成远程教育终端站点1048个,实现了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全覆盖。去年我们与市农委、__联通公司联合实施农村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创造性地开展了“专家进现场远程联万家---专家流动讲堂”活动,创新应用了3G无线网络平台,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农民家中现场答疑解惑,激发了广大农民学习热情,实现了授课效果的最大化。截至目前,通过3G远程教育流动讲堂,完成了4名省级专家和25名市级专家的授课直播任务,并在全省率先对全市换届后新当选的村“两委”成员进行了全员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省委组织部领导对我市“流动专家讲堂”给予了“3G讲堂,全国首创”的高度评价。
上一篇:工厂调研报告(11篇)
下一篇:调研报告范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