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想知道有哪些我国的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吗?下面小阅给大家介绍关于经典历史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经典历史故事1
吕文焕有一个哥哥,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将领吕文德。在哥哥的影响之下,吕文焕小小年纪便树立起了以身报国的信念。曾经,吕文焕跟着哥哥在四川和鄂州等地和元军交过战,有过一些战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吕文焕被任命为襄阳的守将。
在这期间,吕文焕的压力着实不小,一方面要面对攻势强大的元军,一方面还要和迟迟不派援军的朝廷周旋。因此,有人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吕文焕能够坚持六年时间,真的实属不易。后来,在元军一而再再而三诱惑下,吕文焕最终选择了投降。至此,襄阳失守。
其实,到这里,人们还是无法对吕文焕做出一个明确的评价,因为,他的投降确实有原因的。
但他后边的行为,也确实有些说不过去,那就是:在吕文焕投降之后,他立马向元军提供了大量的帮助。而且,正是在吕文焕的帮助下,元军才得以快速攻破鄂州,兵临南宋都城之下。在这之后,由于吕文焕所立下的“功劳”,他后面的生活十分富足,一直到他老死。
纵观吕文焕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在投降之前,还是有一些功劳的。但是,在投降之后,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贼。因此,他最多只能说是功过相抵,但绝对说不上是什么末路英雄。其实,可以说,吕文焕是一个有名的将领,同时,也是一个有名的叛贼。
但是,从军事方面来讲,南宋灭亡还有一个人,有着很大的一部分责任,那就是叛贼刘整。当时,刘整给元军提了一些建议,让元军放弃地势险要的山城等地,去攻打襄阳。因此,才让元军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突破南宋的防线。而后来,吕文焕的投降,则直接导致了南宋防线的彻底溃败。
此外,襄阳的失守也让南宋再难有回天之术,因为,那时的战局已经没有了什么可以逆转的余地了。
那么,吕文焕当时镇守襄阳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
其实,吕文焕担任襄阳城守将的时候,元军先后在襄阳城的西南和东北,修建了数量众多的城堡,意图控制襄阳城的补给,并且,在城西和城南都修建了栅栏,以此来切断宋军的东路。同时,还通过设立炮台,来阻止宋军的水军进攻。
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吕文焕手中的兵力并不能突破元军的封锁,因此,吕文焕向同为南宋将领的哥哥吕文德求救。但是,当时的吕文德,却认为:襄阳城非常坚固,吕文焕只要坚守不出就可以,于是,便没有派兵向吕文焕驰援。
而且,当时的南宋朝廷,也没有支援吕文焕的打算,甚至,还打算把吕文焕换掉。在这样的情况下,吕文焕只好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机会。1270年,他率领着一万五千个守军,向西北方向元军的造船基地发起了突袭,结果,被元军击退了。
之后,南宋的援军及时赶到,送来了城里急需的盐、布匹等物资。
但是,之后便没有了物资补给的跟进,后来,随着物资被一天天消耗,襄阳城的物资不仅变得越来越紧张,连城内的士兵都在逐渐减少。最后,在元军的劝降下,吕文焕选择了投降。
当坚守了襄阳城六年之久的吕文焕打开城门的时候,元军非常兴奋。因为,他们终于拿到了襄阳这块肥肉,还得到了南宋的一员大将。以至于,元世祖不仅亲自接见了吕文焕,还封他为昭勇大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和襄汉大都督。吕文焕降元后,有人题诗于江州(今江西九江)琵琶亭,诗曰:
老大蛾眉负所天,尚留余韵入哀弦。
江心正好看明月,却抱琵琶过别船。
此诗暗讽吕文焕降元之事,吕文焕见之挥泪。
之后,元世祖要求吕文焕跟随元军一起作战,不久,他率领元军先后招降了沿江各郡,接着,攻克了沙洋和新城等地。这期间,南宋朝廷不断派人和吕文焕求和,但是,吕文焕却丝毫不予理会。之后,元军攻进临安城,吕文焕第一个进城,手持元军的皇榜,宣布了元军的命令。
世人都说,吕文焕若不投降,南宋至少还能再坚持十年然而,但这一切都太晚了。关于吕文焕之后的命运,坊间却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吕文焕在投降之后,被元军杀害了。但是,在查阅史料之后,可以发现,吕文焕非但没有被杀,反而被封了官,最后,寿终正寝。
经典历史故事2
王继恩,陕州(今属河南陕县)人,生年不详,北宋时期太宗朝著名宦官,历任宫苑使、河北刺史、天雄军都监、宣政使、顺州防御史、右监门卫将军等官职。
《宋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皇后宋氏命宦官王继恩急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拿着诏书去找太祖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得以顺利继承皇位,王继恩因拥立之功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信任和器重。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王小波、李顺聚众在蜀地发动叛乱,王继恩奉命率军讨伐叛军。
淳化四年(993年),李顺攻陷成都,王继恩以剑南西川治安使身份征讨王小波、李顺,屠戮三万余人。
王继恩自持有功,日益骄横,野心勃勃,曾参与册立太子,引起大臣们的强烈不满。
宋太宗赵光义共有九个儿子,王继恩和太宗长子赵元佐关系密切,于是上蹿下跳,极力支持赵元佐获得储君之位。
赵元佐少年时期机敏聪慧,深得太宗皇帝宠爱。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太宗赵光义的弟弟——魏王赵廷美阴谋篡位,事情败露,被削夺官职,发配到房州,忧愤成疾,两年后吐血而亡,时年仅三十八岁。
这场宫廷内斗严重刺激了赵元佐,不久精神失常,因纵火焚烧皇宫被废为庶人。
失望的王继恩转向下一个目标——皇次子赵元僖,可惜这位皇子体格不好,淳化三年(992年),赵元僖在早朝时忽感不适,回府不久就病逝了,时年仅二十七岁。
宋太宗年事已高,立储成了头等大事。
至道元年(995年),参知政事寇准建议皇帝立皇三子赵元侃为太子,宋太宗犹豫不决。
隐士潘阆给王继恩出主意说:“赵元侃觉得自己就应该被立为太子,如果你建议皇帝立赵元侃,他以后当了皇帝也不会感激你,不如在诸皇子中另选一人。”
王继恩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去游说宋太宗,宋太宗依旧拿不定主意,找到寇准商议。
寇准说:“妇人、宦官、近臣这些人不足与谋,陛下应该自己选择才是。”
宋太宗终于做出决定,册立赵元侃为太子。
至道三年(997年)二月,宋太宗病重,围绕新皇帝上任一事,朝中各股势力开始明争暗斗。
李皇后、王继恩等人厌恶赵元侃,勾结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等人,打算立皇长子赵元佐为太子。
三月廿九日,宰相吕端入宫探视皇帝,皇帝身边只有李皇后、王继恩,却不见太子赵元侃。
吕端担心王继恩暗中捣鬼,返回相府不久,写了一封信,秘密转呈太子赵元侃,催促他立即入宫,防备发生宫变。
就在此时,宋太宗驾崩了,李皇后派王继恩告知宰相吕端,吕端得知消息,立即将王继恩扣留在相府,派人看守。
吕端入宫后,以太宗皇帝生前遗愿为由,和李皇后争辩,据理力争。
李皇后默然无语,最终,赵元侃得以继承皇位,更名赵恒,史称宋真宗。
宋真宗即位两个月后,开始清算王继恩及其党羽,王继恩、李昌龄、胡旦等人以“交通请托,漏泄宫禁语言”的罪名被贬职,王继恩被贬为右监门卫将军,两年后死在了均州(今属湖北丹江口)。
经典历史故事3
许负是秦汉时期的一个神人,他被人们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女神相,许负出生之时,身上挂着一个八卦玉佩,因此被秦始皇赐名,由于许负被秦始皇赐名的事情,被传开了,许多人争先恐后的来家里看,后来,才慢慢的变少了,可为什么变少了呢?不是人的好奇心变没了,而是来看许负的人络绎不绝,许负看到某些人后便大哭不止,而看见有些人便露出甜蜜的笑容。
一开始人们不以为然,这只不过是正常婴儿的反应,可是后来,许多人看出了端倪,原来,许负看过的人大哭不止,这些人过不了多久就会厄运将至,而许负看过笑的人,则喜事连连,后来,干脆有人说这个神奇的女婴的哭声是诅咒,谁碰上了,便有灾难,于是许家便慢慢的变得安静了下来。
许负在4岁的时候,便认识了1000多字,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许负在10岁的时候,已经读懂许多本教书先生不知道的书,教书先生甚至还对其家人说道,令爱具有天人之姿,非我等凡夫俗子能教得了的,一定要让高人教,当今除了鬼谷子之外,还有他的三个徒弟,分别是徐福、卢傲和黄石公,但是徐福和卢傲已经出海了,只能找黄石公了,许负的家人觉得教书先生说的有理,于是,到处寻找黄石公,但是一直未曾寻到。
后来,许负在家门口碰见一个老人,老人让许负给自己倒点水喝,许负回到家中倒水出来,才发现老者已经不见了,只见门口放了一本书,书上写着心器秘旨 四个字,这本书里面全是相人之术,原来这位老者就是黄石公,许负还靠这本书知道了秦朝即将灭亡,为此许负将自己的名字莫付改成了许负,后来,许负在刘邦营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被刘邦封为了鸣雌亭候。
经典历史故事4
朱元璋创办锦衣卫最初的目的还会用来震慑百官,但是对于能入选锦衣卫的要求又非常严格,所以刚开始能加入到锦衣卫的人选并不多。那锦衣卫的权利划分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说让锦衣卫掌控了权利,那肯定也是不行的,所以朱元璋也是在这中间想了很多办法能够两边制衡。所以锦衣卫的等级也是有着非常严格的省定。
锦衣卫是明朝皇帝的一股神秘力量,他们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属于皇帝直接领导,不属于任何部门管辖。但是在一些影视剧中,呈现给我们的大多都是锦衣卫高超的办案能力,所以一个锦衣卫小旗真的能够靠自己高超的办案能力升到锦衣卫都指挥使一职吗?
答案是很难。在洪武初期,锦衣卫作为朱元璋的近卫军,均都是武职出身,也就是说,想要做锦衣卫,那必须是要有军功,而且家中没有犯罪记录,所以那个时候的锦衣卫也不过数千人,但是个个都是精英,不仅办案能力高超,而且间谍活动无孔不入,作为朱元璋的耳目监视朝中大臣,所以洪武年间的锦衣卫小旗依靠自己的能力完全有可能升到锦衣卫都指挥使一职。
朱元璋为了防止锦衣卫制度受到破坏,立下祖训:武职非军功不得世袭。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锦衣卫就变味了,完全变成了一群酒囊饭袋之徒混日子的地方,一些高官开始让自己的后代进入锦衣卫享受荣华富贵,所以锦衣卫中的千户,百户大部分都是这些高官的后代或者其亲戚。到了嘉靖年间,锦衣卫的数量达到了十五万之多,而这些人大多都是拿着明朝的俸禄混日子而已。
到了万历年间,锦衣卫卫所制度已经完全崩溃了,各种人员悉数充进这个制度中,使本来就已经雪上加霜的明朝更是苦不堪言,这个时候,虽然有些人会因为工作不用心被罚去俸禄,但是却无法革去官职,因为这些人都是有背景的,所以根本不可能革去官职。后期明朝锦衣卫已经成为了的一个累赘,但是甩又甩不掉。
经典历史故事5
明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疆域在不断缩小。从朱元璋统一开始到朱棣第五次北征结束这段时间,明朝的疆域处于扩张期,北部越过长城,在漠北建立了卫所;东北则建立奴儿干都司,控制了该地区的少数民族;西南则趁安南内乱,出兵红河流域,拿下了安南地区,将明朝的疆域扩展到最大。但在此之后,明朝控制区域开始急剧收缩。
永乐皇帝五次北征,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完成预定的战略目标——清除漠北所有的蒙古势力,还极大地耗费了国内的资源,自身元气大伤,财政衰竭,社会疲敝,从此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远征。继任者朱瞻基(朱高炽在位时间不长,略过)为了恢复国内的秩序,不得不放弃对外所取得的恶某些利益。于是乎,奴儿干都司名存实亡,安南被放弃,长城以北的卫所被拆除。
朱棣后期到朱瞻基时期,是明朝彻底滑向保守的开始。
朱瞻基之后,明朝的控制范围持续缩小,北方的防线一直不稳,西北的哈密卫在正德年间被吐鲁番夺取,明朝失去了唯一一块西域的根据地;而河套地区也逐渐被蒙古部落所蚕食(明英宗时期开始)。到明朝万历年间,明朝控制下的区域仅有三百万平方千米。
明朝本身的某些特点,决定了其疆域只能越来越小,而在失去之后,不可能再次夺回。
明朝的军事制度采取卫所制与军户制,军户为半农半兵而非职业军人,战斗力自然要低下。军户以卫所为单位,接受卫所长官的管辖。这种管理体制下,军户的直接掌管者为卫所长官,由于卫所众多而朝廷无法逐一管理。时间一长,卫所长官便对卫所具有了绝对的控制权,他们侵吞卫所田地,成为军事地主,奴役军户为其服务,军户成为了军事农奴,平时疏于训练,战斗力进一步下降。军户不堪奴役而逃亡之事常有,而军队指挥官则不上报,造成吃空饷的现象严重。
在这种制度之下,明朝军队只能勉强承担抵御零散蒙古骑兵入侵的任务,至于开疆拓土收复失地,实在是能力不足。
资金匮乏也是明朝无力收复失地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军事行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方面支持,否则难以进行。明朝则恰恰是重农抑商最为严重的朝代,明朝对于农民的压榨和对商人的打压,前所未有。朱元璋的户籍制度,将农民严格束缚在土地上,后来明朝的藩王不断兼并百姓土地,甚至皇帝也建立皇庄圈地,造成土地兼并急剧膨胀,农业税收大幅度减少,民怨沸腾;而明朝实施海禁政策,断绝一切民间贸易,因而走私猖獗,尤其是十六世纪,虽然研究表明当时西班牙从拉美地区运往亚洲的白银大部分流入明朝,但其流向是走私商人,而非明朝国内,这些资金对于明朝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帮助。钱不过够,则兵不行。
财政,军事的严重缺陷,已经制约了明朝的对外扩张,雪上加霜的是,明朝似乎根本没有对外扩张的动力。对外扩张,或者收复失地,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因此要保证决策的可持续性和延续性。在君主专制体制之下,君主的意志便是政策,因此要保证政策的稳定性,无非两种方法:一则选定与前任君主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继承者;或者一位君主存活的时间够长,以至于其能在自己的任期内完成军事行动。然而,明朝皇帝,这两项都做不到。
明朝的皇位继承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皇子的素质对于其能否继位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再加上明朝对于皇子的教育并不重视,导致政策的延续性很差;再加上,明朝皇帝普遍短命,皇位更迭频繁,自然无法实施并完成开疆拓土这类长期工程。
从本质上来讲,明朝固化社会阶级,断绝对外联系,重农抑商,全力巩固小农经济,可见这个王朝从本质上是封闭,落后的,既无对外用兵的经济动力,也不存在对外扩张的心理需要。而在古代世界,不去征服,则会被征服,于是,终明一朝,都是在不断地丧失土地。
经典历史故事最近汇总相关文章:
★ 历史故事大全2024汇集
★ 经典民间历史故事大全
★ 古代历史故事2024汇集
★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如火如荼
★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 10个历史故事
★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精选5篇
★ 古代历史故事2024汇集(2)
★ 中国常见历史故事【5则】
上一篇: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2024汇总
下一篇:孔子的小故事汇总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