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你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寓意吗?
清明节的由来和寓意
我国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知恩图报的思想,此后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这种思想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祭祀的盛行。节日期间,对天地自然和对国家有功之人进行祭祀,在我国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如果说冬至祭天、夏至祭地,主要是感恩天地自然的话,那么清明节的扫墓祭祀,就主要是对有功之人的感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对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最大的有功之人是父母。对于父母的恩情,子女需要用“孝”报答。在传统思想里,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清明扫墓(上坟)是“祭之以礼”,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用祠堂祭拜、坟前祭拜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感恩之情。当然,清明时节不仅要祭祀自己去世的父母,还要祭祀列祖列宗,这是对于血缘祖先的共同感恩。
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幸福地生活,除了具备生命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之外,还要拥有生产的技能、生活的知识,发现、领悟美的能力以及相对安定的社会秩序等,而这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我们的前人,所以我们都要感恩,更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发扬这种精神,肩负起历史责任和使命,为我们的祖国,为各个民族为人类地球安宁祥和添光彩带去希望!
“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清明节以其特有的祭扫活动,将生者周期性地置于和先人共处的情境之中。在千里赶上坟的路途中以及在先人的坟墓前,一个人总会重新回想起所受到的恩惠,并由此激发、强化报答之心。所以,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不仅是感恩情怀的体现,还是培育感恩情怀的重要时机。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您在世上生存多少个年月,而在于您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国家为社会做了什么?清明节的祭奠沟通了生死,引发了我们对生死之间问题的思考。对清明节众多习俗活动的参与,是一种生命意识的教育过程。平常的日子里,死亡与人们的生活相隔很远,但是在清明节就会上演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就会让我们珍惜有限的生命,让以后的生命活的更加有意义,让我们学习继承先烈的遗志,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勤奋上进,智慧理事工作和生活,礼貌待人,做一名优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做一名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华夏儿女。
清明,是不忘本
清明节是“将生死并置”的节日,一是纪念感恩,二是维护新生。
幼年时,长辈们领着晚辈去踏青扫墓,待我们成家立业后,我们也会领着孩子们祭祖,一代传承一代,子孙们满堂相聚,一起修坟墓,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这些礼节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
另一方面,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一个人真正直面死亡是什么时候?或许就是当父母辞世之时。
小时候常听家里老人提起,人活着,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叶归根。
小时候明白,等人到中年,父母老去后,才慢慢理解了落叶归根。
清明节的存在,是为了让子孙后辈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在警醒我们:做人,切不可没了根,忘了本!
清明,是教我们铭记亲人教诲
席慕容说: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
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
对于逝去的亲人来说,只要我们没有忘记,他们就不曾真正离开。
莫言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曾说,最遗憾的是母亲不能在身边分享自己的荣光。
在他十几岁时,母亲就患了严重的肺病,贫穷、疾病和劳累充斥着整个家庭,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即便如此,母亲从来没有低下过头,她依然顽强、坚韧、乐观,甚至是在劳作时还会哼唱着小曲。
母亲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却教育莫言: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
记忆中,最让莫言痛苦的是一次母亲被打的经历。
他跟着母亲去集体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捉住母亲后狠狠扇了她一个耳光。
多年以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已经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莫言想冲上去狠狠揍他一顿,却被母亲拦下了,她非常平静地说了一句话,却让莫言终身难忘: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时间总是将最珍视的东西一点点带走,但母亲所带给莫言的教育和精神力量,已然成为一种人生的信仰。
它不曾因为母亲的离开而消亡,反而历久弥香。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言传身教,才得以成就今天的莫言。
清明是慎终追远、缅怀亲人的日子,更是为了提醒我们,谨记父母的教诲和嘱托,牢记先祖传承的道德精神。
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上一篇:清明节为什么要画彩蛋
下一篇: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