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与夏娃效应:越被禁止的事情就越想做

来自 小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亚当与夏娃效应:越被禁止的事情就越想做zSE阅下文库

你有没有发现,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你隐瞒的东西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计通过别的渠道试图获得这些信息。下面是阅下文库小阅收集整理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心理学——禁果效应。zSE阅下文库

什么是禁果效应?zSE阅下文库

禁果效应也叫做“亚当与夏娃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却越勾起别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别人试图利用一切渠道来获取被掩盖的信息。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即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zSE阅下文库

心理分析zSE阅下文库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受传者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一种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的阙如在受传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召唤。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特别在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人们恐惧的往往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不确定的、难以知晓的事情,在无法知晓和渴望知晓的搏杀过程中,公众会因为恐惧心理而像饕餮一样渴望获得信息。zSE阅下文库

“禁果效应”跟两种心理有关 。一种是好奇心理,一种是逆反心理,两者都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而逆反则基于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天性 。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写过一本《趣味心理学》,在书的前言中他特意提示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然而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作者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阅第八章第五节 。因为面对“被禁”的事物,人们首先会产生好奇:这种事物为什么“被禁”?它是否真的会对我们产生危害?如果这种好奇得不到解决(发布禁令者对禁止原因的解释通常是模糊的,不足以令人信服),人们就会倾向于逆反,也就是亲自尝一尝“禁果” 。zSE阅下文库

另外,“禁止”会使很多从前并不知晓“被禁”事物的人,得以知道某些“禁果”的存在 。结果是:没有发布禁令之前,并没有很多人去关注的某一事物,在成为“禁果”后,却引来大量关注,而且人们纷纷倾向于品尝“禁果”,造成了与“禁止”的初衷相悖的结果 。 效应特点zSE阅下文库

在现实生活中,禁果效应也是屡见不鲜的,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宜硬性禁止,应该善于做疏导教育。只有这样,才会降低禁果效应的强度。zSE阅下文库

禁果效应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因为它有效。如果再有人变幻花样,举一反三,那么它的作用会得到更大的伸展所谓禁果效应,指一些事物因为被禁止,反而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更多地人参与或关注。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zSE阅下文库

有些人为了赚钱便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诸如未成年人禁看的电影,不满18 岁莫入的网吧,限量供应的商品,以及疯涨的房价等等。有了这些充满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消费者,钱便有的赚了。zSE阅下文库

于是有人便出来提倡理智消费。提倡的结果是和者寥寥本人并非反对禁果效应。第一,商家的动机和人们的本能无可厚非。第二,它可能带来一些正面效果,如市场繁荣,只是希望它能有“度”。大量少年沉迷网吧和房价疯涨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zSE阅下文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