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鲁教版教案【5篇】
“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是我们青少年共同的目标,就让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时常要记住这句话,共同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化学鲁教版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三化学鲁教版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最好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初三化学鲁教版教案(精选篇2)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明确化学学习的目的和方法,绪言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的概念及本质的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5.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时计划】 二 课 时
第一课时
【内容提要】 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样学好初中化学?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教学过程】
【引 言】
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幻想有一根奇异的魔杖,只要用它点一下石头,顽石普变成亮闪闪的黄金;用它碰一下香灰,就能变出救死扶伤的仙丹良药;用它指一下主山峻岭,马上山崩地裂,河流畅通……
但是,在古代,这种幻想终究不能实现。那么,这根魔杖到底有没有?有!这根魔杖在哪里?就在我们今天开始学的化学里。
【板书】绪言
【板书】 一、什么是化学?
【讲述与讨论】
1.放映《化学在我们的身边》的录象;
2.由学生自己例举身边的物质,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3.通过上面的事实,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周围的世界中:有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物质,有清新的空气,潺潺的流水,光彩夺目的金刚石、乌黑的煤炭、洁白的食盐、坚韧的钢铁……
4.演示补充实验:
(1)预先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的“化学”字样,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喷雾器向其喷射而出现红色字样,再用盛有盐酸溶液的小喷雾器向其喷射,红色又消失,化学教案《绪言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用一沾有高锰酸钾的玻璃棒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而引燃灯芯。
【讨论】
为什么要学化学?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 1的第一~第三段的内容;阅读课本P 3的第五段P4的第三段的内容。
【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 1的第四段的内容。
【板书】
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质
组成
结构
性质
变化规律
【讨论】
怎样学好化学?
指导学生阅读P4的第四段的内容。重点讲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学,能提高听讲效率,节省作业时间,学习主动、有兴趣。
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初三化学是从启蒙教育开始,只看书不做实验、不听讲,有些知识很难理解。听讲时要做到边听、边观察(实验)、边思维、边记忆(强化记忆)。争取在课堂上学会。
复习:是进一步落实课本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过程。特别要注意开始学习化学要过好化学用语关。
观察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看什么、怎样去看。
[小结] (略)
[作业]
1.课本P4的家庭小实验。
2.预习物质的变化及物质的性质的内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什么要学习化学?
二.学是研究什么的?
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质
组成
结构
性质
变化规律
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时:物质以生的主要现象,如:有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气体生成,什么颜色的沉淀 生成,发光,放热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三.怎样学好初中化学?
绪言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初三化学鲁教版教案(精选篇3)
【目的要求】:
1. 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重点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
并结合性质了解氢气的用途。
2.理解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的原理,掌握验纯的方法。
3.从得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
4.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推导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及归纳等思维能力。
5.使学生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以及对立统一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难点】: 氢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观察分析,结合多媒体直观形象化,学生为主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一台;实验室制取氢气仪器一套;试管;铁架台;
尖嘴和长玻璃管各一个;酒精灯;塑料罐;烧杯;火柴;氧化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提问:一般来说,空气中不含有的气体有:
A.氧气 B.氢气 C.稀有气体 D.水蒸气
(学生回答)
引言:为什么空气中一般不含有氢气呢?因为它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
在很少,主要存在于化合物中。为了获得氢气,上节课我们用什么
方法制取了氢气?(展示一瓶氢气)它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气体?
这属于氢气的什么性质?(学生回答)氢气还有其它什么性质呢?
氢气又有何用途?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吹肥皂泡的实验。
提问:我们看到肥皂泡迅速上升,这说明了氢气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53页第一自然段
(阅读后由学生回答总结氢气的物理性质)
引言:在化学上更重要的是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那么,氢气有什么化学
性质呢?氢气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但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的实验。
投影:[观察思考]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产生什么物质?
如何用文字表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从实验中得出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播放CAI录相: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
师生活动:结合观察思考题及放大的实验现象,学生回答及写文字表达式,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氢气的可燃性。
引言:是否点燃氢气都能安静地燃烧呢?让我们观察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和空气混合引燃爆炸实验。
学生讨论:
1.对比爆炸实验和燃烧实验,在反应原理上有何特点?
2.同样是氢气和氧气的反应,为何产生不同的现象呢?
请回顾第一章学习的爆炸的知识思考讨论。
(先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播放CAI动画:演示并解释为什么纯净的氢气与不纯的氢气点燃产生
不同现象的原因。
引言:是否只要氢气中一旦混有空气,点燃就一定会爆炸呢?
讲解:爆炸极限知识及使用可燃性气体的安全知识。
引言:在实验室,我们在点燃氢气前必须进行验纯工作,否则易引起爆炸。
我们怎样才知道氢气是否纯净呢?请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边演边讲实验室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方法及判断方法,
并向学生说明此操作是很安全的。
学生活动:学生用笔代替试管模拟操作,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验纯操作
并判断是否纯净。
引发思考: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才能再收集检验,否则易发生
危险,这是为什么呢?
演示实验:用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点燃听到尖锐爆鸣声后,将试管
横放浸入水中,让水从试管口缓缓流入,将管内未熄灭的火焰
赶出,并用纸条置于管口点燃,纸条可燃烧。
提问:为什么纸条会燃烧?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时,需要这样
做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5页注解①)
小结:请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要点,教师予以补充。
作业布置:课本58页第2题1、2、3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氢气的哪些性质?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
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投影:[思考讨论]
1.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氧化铜会变成铜,而氢气却变成水?
3.在反应中氢气发生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氧化铜又发生
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
4.氢气和氧化铜两者存在什么反应关系?
5.试管口为何向下倾斜?通过氢气的导管为何要插到试管底部?
6.为什么要先通人氢气后加热,实验结束后要继续通入氢气直至试管冷却为止?
播放CAI录相: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结合录相播放,学生思考讨论上述问题)
加 热
板书: 氢气 十 氧化铜 铜 十 水 (置换反应)
(H2) (Cu0) (Cu)(H20)
电脑CAI动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教师边播放边组织讨论并讲解)
板书:(2)还原性(写在文字表达式上方)----------用于冶炼金属
得氧,被氧化
加 热
氢气 十 氧化铜 铜 十 水
失氧,被还原
还原剂 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还原反应:含氧化含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小结:氢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作业布置:课本58页第4、5题
初三化学鲁教版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
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
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 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略。
初三化学鲁教版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