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教案

来自 毛毛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一起看看沪科版物理九年级教案!欢迎查阅!SRb阅下文库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教案1SRb阅下文库

一、教材分析SRb阅下文库

(一)教学内容SRb阅下文库

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SRb阅下文库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SRb阅下文库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力与运动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SRb阅下文库

(三)教学目标SRb阅下文库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SRb阅下文库

知识与技能SRb阅下文库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SRb阅下文库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SRb阅下文库

过程与方法:SRb阅下文库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SRb阅下文库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SRb阅下文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SRb阅下文库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SRb阅下文库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SRb阅下文库

(四)重点、难点SRb阅下文库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SRb阅下文库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SRb阅下文库

二、教法学法SRb阅下文库

(一)学情分析SRb阅下文库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SRb阅下文库

(二)教法SRb阅下文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SRb阅下文库

(三)学法SRb阅下文库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SRb阅下文库

(四)教具与学具SRb阅下文库

电教器材:多媒体SRb阅下文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SRb阅下文库

学生分组器材:SRb阅下文库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SRb阅下文库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SRb阅下文库

三、教学过程SRb阅下文库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SRb阅下文库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SRb阅下文库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SRb阅下文库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SRb阅下文库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SRb阅下文库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SRb阅下文库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SRb阅下文库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SRb阅下文库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SRb阅下文库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SRb阅下文库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SRb阅下文库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SRb阅下文库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SRb阅下文库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SRb阅下文库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SRb阅下文库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SRb阅下文库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SRb阅下文库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SRb阅下文库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SRb阅下文库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SRb阅下文库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SRb阅下文库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SRb阅下文库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SRb阅下文库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SRb阅下文库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SRb阅下文库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SRb阅下文库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SRb阅下文库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SRb阅下文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SRb阅下文库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SRb阅下文库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00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SRb阅下文库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SRb阅下文库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SRb阅下文库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SRb阅下文库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SRb阅下文库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SRb阅下文库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SRb阅下文库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SRb阅下文库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SRb阅下文库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SRb阅下文库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SRb阅下文库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SRb阅下文库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SRb阅下文库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SRb阅下文库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SRb阅下文库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SRb阅下文库

1、回归课本SRb阅下文库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SRb阅下文库

2、情景讨论SRb阅下文库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SRb阅下文库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SRb阅下文库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SRb阅下文库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SRb阅下文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SRb阅下文库

布置作业:SRb阅下文库

1、书面作业::SRb阅下文库

(1)2024年奥运会即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SRb阅下文库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SRb阅下文库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SRb阅下文库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SRb阅下文库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SRb阅下文库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SRb阅下文库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SRb阅下文库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SRb阅下文库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越( )。SRb阅下文库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SRb阅下文库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SRb阅下文库

物体的运动状态。SRb阅下文库

2、实践作业:SRb阅下文库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SRb阅下文库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SRb阅下文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SRb阅下文库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教案2SRb阅下文库

一、教学目标SRb阅下文库

(一)知识与技能SRb阅下文库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SRb阅下文库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SRb阅下文库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SRb阅下文库

(二)过程与方法SRb阅下文库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SRb阅下文库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SRb阅下文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SRb阅下文库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SRb阅下文库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SRb阅下文库

二、教学重难点SRb阅下文库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SRb阅下文库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SRb阅下文库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SRb阅下文库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SRb阅下文库

三、教学策略SRb阅下文库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SRb阅下文库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教案3SRb阅下文库

一、说教材SRb阅下文库

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SRb阅下文库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SRb阅下文库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SRb阅下文库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SRb阅下文库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SRb阅下文库

二、学生分析SRb阅下文库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SRb阅下文库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SRb阅下文库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SRb阅下文库

三、教学方法SRb阅下文库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SRb阅下文库

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SRb阅下文库

四、教学程序SRb阅下文库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SRb阅下文库

1、新课引入:SRb阅下文库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SRb阅下文库

2、讲授新课:SRb阅下文库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SRb阅下文库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SRb阅下文库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SRb阅下文库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SRb阅下文库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SRb阅下文库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SRb阅下文库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SRb阅下文库

3、反馈和巩固:SRb阅下文库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SRb阅下文库

4、板书设计 :SRb阅下文库

第一节:浮力SRb阅下文库

1、什么是浮力SRb阅下文库

2、物体的浮沉SRb阅下文库

(1)下沉:F浮<g< p="">SRb阅下文库

(2)上浮:F浮>GSRb阅下文库

(3)悬浮:F浮=GSRb阅下文库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SRb阅下文库

3、浮力产生的原因SRb阅下文库

SRb阅下文库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教案相关文章:SRb阅下文库

★ 初中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模板SRb阅下文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