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来自 小砾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0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6篇)oNm阅下文库

青春之所以幸福,是因为它有前途。只要比竞争对手活得长,你就赢了。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有许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的代价。以下是小阅整理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和分享。oNm阅下文库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篇1)

oNm阅下文库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oNm阅下文库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oNm阅下文库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oNm阅下文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oNm阅下文库

教学 重点: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 镜的原理.oNm阅下文库

教学过程:oNm阅下文库

一、回顾与预习:oNm阅下文库

1、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oNm阅下文库

2、远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oNm阅下文库

3、眼镜的度数如何计 算?oNm阅下文库

放大镜可以使我们看到较小的物体,但是太小的物体像细胞,用放大镜却不能看到。为了能看到细小的物体,人们制成了显微镜。为了看清远处的物 体,人们又制成了望远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oNm阅下文库

二、探究新知:oNm阅下文库

(一)显微镜oNm阅下文库

1、作用: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oNm阅下文库

2、基本结构:由两组凸透镜组成,每组凸透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靠近眼睛的叫目 镜。oNm阅下文库

3、原理:先用一个接近物体的 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接近眼睛的凸透镜把这个 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oNm阅下文库

离物体近的这个透镜叫物镜,其焦距较短;离眼睛近的这个透镜叫目镜,其焦距比物镜稍大。两镜间的距离可以调节。oNm阅下文库

4、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oNm阅下文库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oNm阅下文库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放大倍数和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oNm阅下文库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和宽的倍数oNm阅下文库

③物镜、目镜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oNm阅下文库

(二)望远镜oNm阅下文库

1、作用:利用望远镜能看清远处的(大)物体。oNm阅下文库

2.基本结构:开普勒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物体的叫物镜,焦距较长;靠近眼睛的叫目镜,焦距较短。物镜的第二焦点与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oNm阅下文库

3、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oNm阅下文库

4、视觉效果:oNm阅下文库

(1)由于“视角”增大,对物体的观察更加清晰。oNm阅下文库

(2)望远镜的直径比我们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oNm阅下文库

5.其它望远镜:oNm阅下文库

(1)伽利略望远镜,用凸透镜作物镜,oNm阅下文库

用凹透镜作目镜。oNm阅下文库

(2)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oNm阅下文库

当堂检测;oNm阅下文库

1、显微镜的镜筒由 镜和 镜组成。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放大的 像,是因为物体经过了凸透镜 次的放大作用。oNm阅下文库

2、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的物体经过________次放大,第一次放大与________原理相 同,说明了被观察物 体应放在物镜的________之间,成________像;第二次放 大与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oNm阅下文库

3、使用望远镜时,物镜的作用与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目镜的作用和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oNm阅下文库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篇2)

oNm阅下文库

(一)教学目的oNm阅下文库

1.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oNm阅下文库

2.复习巩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oNm阅下文库

3.会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oNm阅下文库

(二)教具oNm阅下文库

每组配备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若干条。oNm阅下文库

(三)教学过程oNm阅下文库

1.复习oNm阅下文库

问:请你说出串联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答略)oNm阅下文库

问:请解答课本本章习题中的第1题。oNm阅下文库

答:从课本第七章第一节末所列的数据表可以知道,在长短、粗细相等条件下,镍铬合金线的电阻比铜导线的电阻大;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可知,通过铜导线和镍铬合金中的电流一样大;根据欧姆定律得U=IR,可得出镍铬合金导线两端的电压大于铜导线两端的电压。oNm阅下文库

问:请解本章习题中的第6题。(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做,然后教师讲评。在讲评中要引导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画好电路图,按规范化要求求解。)oNm阅下文库

2.引入新课oNm阅下文库

(1)请学生阅读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所提出的问题,由此提出本节学习的内容。oNm阅下文库

板书:〈第五节 电阻的并联〉oNm阅下文库

(2)问: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oNm阅下文库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oNm阅下文库

板书:〈1.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即:I = I1 + I2。〉oNm阅下文库

(4)问: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oNm阅下文库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oNm阅下文库

板书:〈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oNm阅下文库

(5)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跟各个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将学习的知识。oNm阅下文库

3.进行新课oNm阅下文库

(1)实验:oNm阅下文库

明确如何测R1=5欧和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然后用伏安法测出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R,并将这个阻值与R1、R2进行比较。oNm阅下文库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仪器。oNm阅下文库

报告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论:实验表明,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oNm阅下文库

板书:〈3.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oNm阅下文库

问:10欧和1欧的两个电阻并联的电阻小于多少欧?(答:小于1欧。)oNm阅下文库

(2)推导并联电路总电阻跟各并联电阻的定量关系。(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边板书)oNm阅下文库

板书:oNm阅下文库

〈设:支路电阻分别是R1、R2;R1、R2并联的总电阻是R。oNm阅下文库

根据欧姆定律:I1 = U1/ R1, I2 = U2/ R2, I = U/ R,oNm阅下文库

由于:I = I1 + I2,oNm阅下文库

因此:U/R = U1/ R1+ U2 / R2。oNm阅下文库

又因为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即:U = U1 = U2,oNm阅下文库

可得:1/R = 1/ R1 + 1 / R2。oNm阅下文库

表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oNm阅下文库

练习:oNm阅下文库

计算本节实验中的两个电阻(R1 = 5欧,R2 =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oNm阅下文库

学生演练,一名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指出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oNm阅下文库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篇3)

oNm阅下文库

【教学目标】oNm阅下文库

知识目标oNm阅下文库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oNm阅下文库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oNm阅下文库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oNm阅下文库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oNm阅下文库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oNm阅下文库

能力目标oNm阅下文库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oNm阅下文库

情感目标oNm阅下文库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oNm阅下文库

【教学建议】oNm阅下文库

教材分析oNm阅下文库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oNm阅下文库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oNm阅下文库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oNm阅下文库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oNm阅下文库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oNm阅下文库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oNm阅下文库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oNm阅下文库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oNm阅下文库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oNm阅下文库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oNm阅下文库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oNm阅下文库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oNm阅下文库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oNm阅下文库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篇4)

oNm阅下文库

教学目标:oNm阅下文库

1、知识和技能:oNm阅下文库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oNm阅下文库

2、过程与方法:oNm阅下文库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oNm阅下文库

3、情感、态度、价值观:oNm阅下文库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oNm阅下文库

重、难点:oNm阅下文库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oNm阅下文库

教学器材:oNm阅下文库

显微镜、电脑平台。oNm阅下文库

教学课时:oNm阅下文库

1课时。oNm阅下文库

教学过程:oNm阅下文库

一、前提测评:oNm阅下文库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oNm阅下文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oNm阅下文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oNm阅下文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oNm阅下文库

二、导学达标:oNm阅下文库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oNm阅下文库

进行新课:oNm阅下文库

1、显微镜:oNm阅下文库

(1)、显微镜的结构:oNm阅下文库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oNm阅下文库

物镜:oNm阅下文库

反光镜:oNm阅下文库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oNm阅下文库

(作光路图说明)oNm阅下文库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oNm阅下文库

2、望远镜:图3.5-2示oNm阅下文库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oNm阅下文库

物镜:oNm阅下文库

反光镜:oNm阅下文库

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oNm阅下文库

(作光路图说明)oNm阅下文库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oNm阅下文库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oNm阅下文库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oNm阅下文库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oNm阅下文库

课后活动:oNm阅下文库

1、完成课本练习。oNm阅下文库

2、我还想知道……oNm阅下文库

教学后记:oNm阅下文库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oNm阅下文库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篇5)

oNm阅下文库

《比热容》教学设计oNm阅下文库

一、基本说明oNm阅下文库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oNm阅下文库

2、教学内容oNm阅下文库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oNm阅下文库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oNm阅下文库

二、教学设计oNm阅下文库

1、教学目标oNm阅下文库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oNm阅下文库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oNm阅下文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oNm阅下文库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oNm阅下文库

3、学情分析oNm阅下文库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oNm阅下文库

4、设计思路oNm阅下文库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oNm阅下文库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oNm阅下文库

四、教学反思:oNm阅下文库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老百姓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oNm阅下文库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oNm阅下文库

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oNm阅下文库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篇6)

oNm阅下文库

oNm阅下文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

直接下载
单次下载
0.5元/次
支付宝支付
免费下载
公众号:土木建设复制
复制微信公众,搜索即可关注!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验证码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支付
金额:
常见问题

请登录之后再下载!

下载中心

您的账号注册成功!密码为:123456,当前为默认信息,请及时修改

下载文件立即修改

帮助中心

如何获取自己的订单号?

打开微信,找到微信支付,找到自己的订单,就能看到自己的交易订单号了。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