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有哪些_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有哪些?不晓得朋友们都知道吗?咱们一起来看看以及了解下吧!那么,以下是小阅为大家带来的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有哪些,希望您能喜欢!
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1.决策
企业决策方案和决策结果两个部分,分别指企业的战略、决策、战略意图以及重大事件决定。对企业来说,重要决策包括:
①战略决策。它是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的科学判断和战略构想的结果。
②规划决策。它是指决策者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发展需要及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依据企业整体发展的战略意图以及所确定的目标,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和特点、竞争环境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等因素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相关的重大经营决策及其实施方案的总称。
③决定决策。它是在企业决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问题的汇总和协调工作。
④评估决策。决策包括经营决策与战略决策两个方面。前者涉及决策的过程(如调查、收集资料并对企业所处环境变化做全面评估);后者则涉及决策本身(包括决策过程、决策结果等)。
⑤评估决策结果以及决策是否为真正有效的决策行为(如战略决策,经营决策)都需要评估决策结果;另外还有绩效评价等辅助决策也需要评估结果。
2.经营
企业经营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和销售经营两个方面,生产经营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生产活动。销售经营指企业从销售收入中获取利润。包括直接销售、经销、特许经营服务、委托经营和代理服务等。企业经营不仅包含生产和销售等活动环节之外的其他活动环节,还包括生产、销售等具体经营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资金使用、设备更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改造、人员培训等方面。销售经营主要包括产品销售、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主要产品包括新产品、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产品和委托品牌生产产品等;服务经营主要指企业日常服务活动;特许经营主要是指企业在特许经营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特许经营权管理、特许经营费用管控等主要内容。
3.激励和约束
激励与约束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激励是约束与控制的基础,它不仅要求管理者,而且也要求下属。只有合理有效地运用激励手段,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激励是把管理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用这一手段将各种因素聚集起来,从而形成企业内部力量凝聚为一个整体的根本原因。因此,当我们想对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时,我们就应该多一些激励活动来保证这些功能不被削弱。约束是为实现这些功能而采取的手段。
管理者的约束行为就是为了限制或制止不遵守约定的行为、破坏约定的行为。例如:“在保证自己完成工作计划方面”不可以“有违职业道德”;“在确保自己按照计划完成工作任务方面”不可“违背诚实守信原则”等。因此在制定公司章程时一定要明确约束内容、规则、责任,并充分尊重员工的意愿。
4.信息
企业管理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外部环境、管理政策与技术,其目的是在获取企业资源(包括资源数量、质量、成本、环境等)信息的同时,有效地控制管理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外部信息和管理政策),以降低影响企业的成本支出、提高资源效益和增强自身竞争能力。
企业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外部环境:来自市场和客户两个方面情报或信息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企业信息来源一般有外部来源和内部来源两种形式,外部信息是指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或者从外部获取到的信息。企业信息传递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电报、传真纸、电传、电话、电子邮件、传真卡、计算机网络、手写纸等,外部信息来源一般有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其中报纸、电信网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内部政策之间可以互相影响,并且在执行过程中相互配合,从而提高了决策水平。
外部政策主要是指国家或政府的宏观管理政策、行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等。市场供求关系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并通过多种方式加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内部调查、市场价格监测等方式进行反映;企业内部行为也会随着外部环境变化。
5.文化
文化是一种组织内的行动模式。它指一种组织成员对共同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达成一致意见的程度。它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公司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这些规范在企业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及相互接受。
文化是企业中一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资源。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人的一切行为都具有其特殊性和客观性。在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简单单纯,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简单纯粹。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市场经济模式得到广泛应用,社会成员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彼此间不再像传统模式那样简单纯粹,而是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更复杂多样化的复杂群体,这种复杂群体既有传统模式下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要求,也有传统模式之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要求;
既有现实世界里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最大化,也有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消极意义和负面作用。因此,发展新的文化是企业适应社会环境和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发展所必需的。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发展新价值观念和新的行为准则,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使新价值观念和新行为准则得到弘扬和巩固;使新礼仪规范和传统行为准则得以传承和弘扬并且发扬光大,从而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一、管理概念:管理就是管理这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的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六点基本含义:
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2.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3.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4.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
5.具有基本职能;
6.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管理的特点
(一)管理具有两重性
1.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艺术性即实践性,管理活动对于“度”的把握)
(二)目标性
1.组织的共同目标;
2.目标具有大小层次性;
3.具有时间跨度;4.多元价值性(盈利、地位等)
(三)组织性
(四)创新性
第二节 管理职能与类型
一、管理职能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
(一)计划(做什么)活动条件研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二)组织(怎么做)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组织变革。
(三)领导(靠什么做) (四)控制(如何做得更好及做得如何)
二、管理职能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决策、创新、协调职能受重视。
三、管理类型:按照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
(一)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特点:1.以公共利益为实现目标;2.以公共组织为依托;3.公共管理是公共权力运用过程;
4.独占性(一种公共服务、产品由一个部门承担);5.接受公众监督。
在中国,把非政府组织分为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性中介组织。
(二)企业管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生产、服务的组织,以企业法人身份活动注重个体利益。
特点:1.目标单一即盈利;2.企业管理具有竞争性;3.典型的经济理性;4.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及委托经营权。
第三节 管理者职责与技能
一、角色类型: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三方面角色。
层次:高层、中层、低层管理者。
领域分类:综合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如人事、销售)
二、具备技能 (一)技术职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工作程序、技术知识能力。
(二)人际技能。沟通协调能力。
(三)概念技能。概括洞察决策判断能力。
第四节 管理环境
一、环境变化为组织生存发展提供想的机会;又对生存环境造成某种不利威胁。
环境三大类:(一)一般、宏观环境: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技术、自然环境五方面。
(二)具体微观环境:现有竞争对手研究、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厂家、用户、供应商。
(三)组织内部环境
两种环境分析方法:1.识别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方法(美.邓肯),从两个方面确定组织环境因素:稳定(静态)---不稳定(动态);二是复杂程度:简单---复杂层面得出评价模型。 2.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外部:机会(O)、威胁(T);内部:优势(S)、劣势(W)。
第二章 决策
第一节 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本质
决策时决策者为了达到某种决策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方案,对此做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以实施,直到目标实现。简单的说就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
从系统的观点看,管理决策是由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决策理论与方法、决策信息和决策结果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二、决策的分类
1.按决策目标营销程度不同,分为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
2.按决策问题重复度不同,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3.按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划分,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此外,按目标多寡,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根据所要解决问题性质,原始/追踪决策;时间长短:长期/中期/短期决策;决策者的层次:高层/中层/基层决策;思维方法:经验/推理决策;可选方案数量:开关式/旋钮式决策。
决策原则:满意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比较优选原则、反馈、效益原则。
三、决策基本步骤
1.问题发现和诊断;2.确定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选择方案
四、决策主要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点法
根据业务量、成本、利润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的综合分析,用来预测利润、控制成本的一种数学分析法。以盈亏平衡点为界限,销量大于平衡点为盈利,小于则亏损。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面临两种以上自然状态,估计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而采取决策。估计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
(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出现的概率不清楚时,包括保守法(悲观、小中取大)、冒险法(乐观、大中取大)、折中法。
第二节 预测
一、含义:即立足于过去和现在,预计和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
预测与决策关系:1.预测的发展首先来自于决策的需要,其目标就是为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2.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预测所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内容会随着决策不同需要而变动。 预测程序:
1.预定预测目标;
2.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
3.选择预测方法;
4.评价预测结果;
5.编写预测报告。
二、预测的主要方法
按预测本身的性质分,可以将预测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一)定性预测法,也称定性判断法
专家调查法(专家个人调查法、专家会议调查法)
德尔菲法:根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专家之间不得讨论,经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反复征询修改,得出较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结果。
(二)定量预测法,又称分析计算法或统计预测法
时间序列法。将一经济变量如历史销售数据,按时间顺序排列延伸,预计未来变化趋势。
因果预测法。根据历史资料,找出预测因素和其他因素之间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预测。
第三节 决策与心理
一、决策中常见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多表现为认识事物的偏见,具有消极作用,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决策。
心理效应包括:光环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先头效应);近因效应;从众效应;定型效应;反衬效应;投射效应;还包括乐队效应、黄灯效应、新闻效应、颂歌效应。
二、决策中的心理压力
(一)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
趋避冲突(想达到某个目标又不想付出某种代价,但两者又不能同时实现而内心矛盾的情况)
双趋冲突(两个甚至更多好处都想要,而不可同时兼得的矛盾心理) 双避冲突(两种选择都不喜欢却必须选择其一的矛盾心理)
(二)逆反心理:受信者态度与说服方向完全相反,对说服心理进行积极地阻扰
1超限反应。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
2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劝导影响到自我价值的时候,人们会进行自我价值保护而逆反。
3禁果逆反。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心理压力持续时间
1惊恐阶段、压力来时还不适应产生焦虑、恐慌和抑郁情绪。
2抗拒阶段、心理慢慢平静,逐渐适应。
3力竭阶段、如压力没有缓解,适应能力消耗殆尽,出现沮丧、无助、绝望情绪。
(四)影响心理压力的因素 1.实现决策目标的难易程度;2.问题复杂程度;3.决策后果对决策者个人的利害关系;
4.决策风险的大小;5.时间压力大小;6.决策如达不到目标回旋余地的大小;7.决策目标的多少及相互冲突程度;
8.决策环境变化程度;9.决策者经验多少;10.群体决策中责任的分散程度。
第四节 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含义及其利弊
含义:又称集体决策,指由两个以上的人完成的决策。
包括领导群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策。
利弊:优点:1.提供完整的信息;2.产生更多的方案;
3.增加决策可接受性;4.提高决策合法性。
缺点:1.消耗时间长;2.不能避免少数人统治;3.屈从压力;4.责任不清。
二、参与决策是指组织的一般成员通过一定的组织系统参与决策影响决策。
优点:1.员工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视的;2.员工能从公司或者部门那里直接获得准确信息。3员工会把决策当作自己的切身责任;
4.员工会培养自己的远景能力;5.决策推动工作。
缺点:每个群体成员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实践经验不同,则积极性大小不同,事不关己。
要防止领导独断和小集团意识,防止出现失误大家都不负责。
三、群体决策中基本择案规则
择案规则就是决策群体选定最终决策方案的程序和方法。典型的有:完全一致、商议一致、多数通过、等级决定(最高等级者定夺)。还有孔多塞标准(两两对比)、博尔达计数(每个备选方案依次排列打分,高者胜出)、赞成投票制、正负表决法(每个方案投一票正多胜出)
第五节 计划的编制
一、计划:就是对行动的预先设计,它是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作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计划过程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
二、计划的类型和作用
(一)计划类型
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程序型计划和非程序型计划。
(二)计划的作用与意义
1.计划是一种协调过程;2.计划可减小不确定性;3.可以减少重叠性和浪费性活动;4.计划设立目标和标准以便进行控制。
三、计划的编制程序:估量机会→→设定目标→→确定计划前提条件→→拟定备选方案→→评价与选择方案→→拟定备用计划或者应急计划→→拟定派生计划→→预算。
四、滚动计划法
滚动计划法事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制定一定时期内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后移动,把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结合起来的一种计划方法。更切合实际,长中短期计划相互衔接,加大计划弹性提高组织应变能力。
第三章 组织
第一节 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组织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的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有机整体或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动态意义上的组织是指围绕一定目标,设置并建立组织机构,安排群体成员的职位,确定其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使其具有较高效率的群体的管理行为或者管理过程。因此,从组织的内在本质和基本属性上来看,组织是静态意义的有机整体或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和动态意义的组织行为或组织过程的有机统一。
组织特征有:目标的一致性;原则的统一性;资源的整合性;活动的协作性;结构的系统性。
二、组织的类型
按建立和正规化程度,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按灵活性和适应性程度,机械式组织(官僚行政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适应性组织)。
三、组织的功能
组织具有整合、凝聚、服务、管理、激励等功能。
第二节 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师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进行设计的活动。
五个原则:目标一致,分工协作,精简高效,权责对等,动态适应原则。
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主要有环境、战略、技术和组织结构等四项因素。
二、组织设计的内容
职能与职位的分析与设计;部门化和部门设计;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分析设计;决策系统的设计;横向协调和联系的设计;组织行为规范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规划。
第三节 组织结构
一、常见组织结构类型有:
1.直线型组织结构:每个管理人员对其直接下属有直接管理权;每一个人只能向一位直接上级报告;主管人员在其管辖的范围内,有绝对的管理权或完全管理权。
2.职能型组织结构:也叫多线型组织结构,是当参谋部门有权向直线型经理直接下达指令时所形成的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参谋型:取两者优点建立起来的,绝大多数组织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
4.事业部制组织机构:指在总部下面设立有独立经营自主权的事业部来进行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5.矩阵组织结构: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同按项目或任务划分的小组结合成矩阵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6.虚拟网络型组织结构:由一个精干的核心组织通过建立以合同为基础的业务关系网络而形成的组织结构类型。
二、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1.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幅度扩大、管理层次减少趋势,利于信息传递。
2.虚拟化。仅保留组织中最关键、最具竞争力的功能,将其他功能虚拟化。
3.网络化。联盟、连锁、内部网络化、信息传递网络化。
4.柔性化。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结构。
5.多元化。根据具体环境和目标构建不同类型组织结构。
6.结构分立化。大组织里分出若干小组织。
第四节 人员配备
一、人员配备是指管理者根据组织结构中所规定职务的数量和要求,对所需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考评和培训,并创造条件推动其发展的管理活动。 配备过程:1.根据内外环境制定组织目标和过程;2.确定管理人员数量、类型;3.招聘选拔培训,业绩考评。
配备原则:经济效益、任人唯贤、因事择人、量才适用、制度规范、促进发展原则。
二、管理人员选聘
(一)选聘标准
1.较高政治素质;
2.良好道德品质;
3.相应业务知识水平;
4.良好决策能力;
5.较强组织协调能力;
6.富于创新精神;7.健康身心素质
(二)选聘程序
1.制定选聘计划;
2.进行职务分析;
3.发布招聘信息;4.搜集相关信息;
5.测试与筛选;
6.正式聘用人员
三、管理人员考评:
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工作特征五方面予以考评。
四、管理人员培训的作用
1.可以转变管理者管理观念,植入管理新思想。
2.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
3.增强组织运作效率。
4.增强组织竞争力。
5.可以增加潜在管理者管理知识和经验。
6.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
培训内容:业务技能、管理理论、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培训。
第五节 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得概念和特征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组织文化的特性:无形性;实践性;独特性;传承性;可塑性。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指构成组织文化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它由物质层文化、制度层文化与精神层文化的三元结构构成。
物质:组织名称标志建筑环境旗帜生活设施纪念品等。制度:一般规章制度组织风俗如典礼仪式等。精神:组织目标、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
类型:学院型(为新人准备);俱乐部型(适应、忠诚、资历);棒球队型(鼓励冒险革新);堡垒型(着眼生存)
三、组织文化的功能 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功能。
四、组织文化内容 显性内容:组织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行为。
隐性内容: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组织精神、组织素养。美学意识、组织心理、管理思维方式等。
影响因素: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行业技术经济特点、组织所在地理位置、组织基本员工的特点、组织的历史传统。另外,外来文化、领导风格、组织规模也会影响组织文化形成和发展。
第四章 领导
第一节 领导和领导者
一、领导及领导者的含义
管理学家关于领导定义的论述。作为管理职能的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织和群体目标而做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而领导者就是实施这种行为的人。
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区别:
管理者是正式组织中的各级主管人员,他们对自己主管部门或单位负责。管理者是被任命的,具有法定权利去进行奖励和惩罚。而领导者则可能是被正式组织任命的,也可能只是群体内自然产生的。领导者影响下属行为的能力要大大超过正式职权所富于他们的范围。当然,有效的管理者也是有效的领导者。
二、领导的构成要素
领导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权力或 影响力;对人的理解和激励;营造组织气氛,建构组织文化。
三、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与权术的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两者的目的、试试标准、活动方式和实际效果不同。
四、领导者素质
领导者素质的含义及特征
素质是指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
所谓领导者素质,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先天禀赋的胜利特征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逐渐形成的德智体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估。
领导者素质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动态性、层次性的特征。
管理史上有代表性的素质理论
(1)英国学者厄威克认为,领导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自信心、个性、活力、潜力、判断力。
(2)斯托根蒂通过调查,总结出领导者的品质包括:
①5种身体特征,如精力、外貌、身体、年龄、体重。
②4种智力特征,如果断性、说话流利、知识广博等。
③16种个性特征,如适应性、进取心、特新、自信、独立性、外向、见解独到等。
④6种与工作有关的特征,如责任感、事业心、毅力、首创性、坚持、对人的关心等。
⑤9种社交特征,如能力、合作、正直、诚实、与人共事的技巧等。
(3)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包莫尔提出了领导者 应具备的10个条件,颇具代表性。
这10个条件是:合作精神、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精于授权、善于应变、敢于求新、勇于负责、敢担风险、尊重他们、品德高尚。
公共管理部门领导着的基本素质结构:
1、政治素质;
2、业务素质;
3、身体。
管理的六大基本要素是什么
1、预测。对下一步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最好的可能、最坏的可能、一般的可能,至少可以归三类。预测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2、计划。根据预测判断,制定你的相关计划。分步骤、分目标、责任到人,没有计划,就象无头苍蝇。计划就是提纲挈领,工作都是很具体的,都是千头万绪的,有了计划,就有了依据和抓手,就能抓住重点,就能掌握方向。
3、组织。组织就是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把零散的资源集中,把可用的提取,形成合力。人、财、物、时间、社会关系,等等,都是组织的对象。
4、指挥。有了作战计划,建立了作战部队,有了后勤保障,就到了考验你战场指挥能力的时候了。统一思想,建立制度,严肃纪律,部署分工,方方面面的指挥体系,都必须建立,并且必须保证指挥的畅通。
5、协调。矛盾是永远存在的,是时刻发生的,是不可能避免的,所有想没有矛盾的念头都是荒唐幼稚的。在矛盾面前,需要什么?协调。这是对管理者更深层次的考验。记住:协调出生产力。
6、控制。总会有偏差出现,事情大多时候都不按我们设计的路径发展。怎么办?控制。管理者必须面对出现的任何问题,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采取措施。必须在平时就留意你的控制力,必须构建你的控制体系,环环相扣,不能脱节。否则你必败无疑。
上一篇:管理员工的10个绝招有哪些
下一篇: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知识